最新2017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高中生物,最新
最新2017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最新2017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最新2017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最新2017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
篇2: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经典)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经典) 本文关键词:数列,知识点,高中数学,经典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经典) 本文简介:导航教育独家经典讲义数列基础知识点和方法归纳1.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定义:(为常数),等差中项:成等差数列前项和性质:是等差数列(1)若,则(2)数列仍为等差数列,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4)若是等差数列,且前项和分别为,则(5)为等差数列(为常数,是关于的常数项为0的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经典) 本文内容:
导航教育独家经典讲义
数列基础知识点和方法归纳
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为常数),
等差中项:成等差数列
前项和
性质:是等差数列
(1)若,则
(2)数列仍为等差数列,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
(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
(4)若是等差数列,且前项和分别为,则
(5)为等差数列(为常数,是关于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
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或者求出中的正、负分界项,
即:当,解不等式组可得达到最大值时的值.
当,由可得达到最小值时的值.
(6)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有
,.
(7)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有
,
,.
2.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为常数,),.
等比中项:成等比数列,或.
前项和:(要注意!)
性质:是等比数列
(1)若,则
(2)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注意:由求时应注意什么?
时,;
时,.
3.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1)求差(商)法
如:数列,,求
解
时,,∴
①
时,
②
①—②得:,∴,∴
[练习]数列满足,求
注意到,代入得;又,∴是等比数列,
时,
(2)叠乘法
如:数列中,,求
解
,∴又,∴.
(3)等差型递推公式
由,求,用迭加法
时,两边相加得
∴
[练习]数列中,,求()
(4)等比型递推公式
(为常数,)
可转化为等比数列,设
令,∴,∴是首项为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5)倒数法
如:,求
由已知得:,∴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
∴
(
附:
公式法、利用、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或、待定系数法、对数变换法、迭代法、数学归纳法、换元法
)
4.
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
(1)
裂项法
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如: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求
解:由
∴
[练习]求和:
(2)错位相减法
若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求数列(差比数列)前项和,可由,求,其中为的公比.
如:
①
②
①—②
时,,时,
(3)倒序相加法
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
相加
[练习]已知,则
由
∴原式
(附:
a.用倒序相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如果一个数列{an},与首末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我们在学知识时,不但要知其果,更要索其因,知识的得出过程是知识的源头,也是研究同一类知识的工具,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用的就是“倒序相加法”。
b.用公式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Sn可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求解。运用公式求解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确定公式适用于这个数列之后,再计算。
c.用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裂项相消法是将数列的一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使得前后项相抵消,留下有限项,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d.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错位相减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应用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乘的形式。即若在数列{an·bn}中,{an}成等差数列,{bn}成等比数列,在和式的两边同乘以公比,再与原式错位相减整理后即可以求出前n项和。
e.用迭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迭加法主要应用于数列{an}满足an+1=an+f(n),其中f(n)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条件下,可把这个式子变成an+1-an=f(n),代入各项,得到一系列式子,把所有的式子加到一起,经过整理,可求出an
,从而求出Sn。
f.用分组求和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所谓分组求和法就是对一类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
g.用构造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所谓构造法就是先根据数列的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数列的通项的特征,构造出我们熟知的基本数列的通项的特征形式,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
5
篇3: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框架,知识,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必修1基本考查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制度①武王分封②周公旦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封过程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④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西周分封制①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内容②诸侯国有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必修1基本考查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①武王分封
②周公旦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封
过程
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
④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西周分封制
①
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内容
②诸侯国有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等义务
③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加强了统治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另外统治区域
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的宗法制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影响
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的统一
皇帝制度
形成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朝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中朝——尚书令、外朝——三公
九卿制度
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
中央政治制度
魏晋: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二府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后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元:中枢省、枢密院、宣政院
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后郡县制,并设州为监察区
东汉:州郡县制
隋代:州县制
地方政治制度
唐代:道州县制
北宋:路州县制
元代: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宣慰司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
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中央: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的形成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朝
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中央
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清朝
雍正帝设军机处
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影响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1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琴华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求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背景:
过程
1.
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
革命性质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
4.
革命任务变化:反封建反侵略
5.
思想界的变化:新思潮的萌发
影响
鸦片战争
原因:英法等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英法“修约”遭清朝拒绝
过程
影响:1
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1
为了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日本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激化,日本首先挑起战争
过程
影响:1
签订《马关条约》,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严重丧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政治大借款”
3.新开辟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4.在华设厂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直接起因
过程
影响: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
1927年6月,“东方会议”确定侵占东北的方针
2.
1931年,“九一八”事变
3.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4.
1935年,“华北事变”
5.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
第2课
抗日战争
1.
日本逐步扩大对
中国侵略
1.
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南京大屠杀
2.
1941年,潘家峪惨案
3.
建立“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2.日本的侵华罪行
1.
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
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3.
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和延安
4.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
5.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6.
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3.中国全民族抗战
1.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是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3.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抗战的胜利和意义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治国方案
原因:鸦片战争社会矛盾激化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标志:金田起义
兴起
1.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土地分配(反封建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产品分配(绝对平均主义)
2.
后期:《资政新篇》
先进性:发展资本主义
空想性: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
初期:永安建制、定都南京
全盛:北伐、西征、东征
发展
转折: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
防御:攻破江南大营、安庆保卫战
失败:天京陷落
失败
第2课
辛亥革命
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组织基础:各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军事基础:1906—1911年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酝酿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
高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清王朝结束
结局: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失败
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
思想: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
外交: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
开端:五四运动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革命
焕然一新
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
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
武装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长征
土地革命
第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初期——相持阶段——胜利阶段
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决战——战争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的新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政治上保证多民族国家个民族完全平等
第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识记:
1.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事件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
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
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同意及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5.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②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③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文革”的成因
党的组织、规章制度遭破坏
民主法制
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遭破坏
司法部门瘫痪
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民主法制思想的宣传
平反冤假错案
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实践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的提出
构想内容
重大意义
问题的由来
香港、澳门的回归
回归的背景
回归的实现
发展的表现
两岸关系的曲折和发展
两岸关系的发展阻碍的因素
解决问题的条件和中共立场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形成新的政治格局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
“另起炉灶”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
“一边倒”
主要内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独立自主的
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外交成就
外交方针
历史背景
1.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2.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
平共处
发展: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参加日内瓦召开: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会议于1954年
会议
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
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
国际会议
步入世界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外交舞台
出席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第2课
打开外交新局面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成为国际时务中的
重要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恢复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经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是中国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成就之一
中国: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
原因争端;中苏关系恶化
打开外交新局面
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霸权地位
日趋衰落
中美关系
1。1970年10月,尼克松总统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正常化
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
华作准备
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签定《中美
联合公报》
4.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团体的推动
1972年秋,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关系的改善
过程:
1973年初,中日双方互派大使
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意义:结束了双方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第3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原因:国际形势有了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奉行不结盟政
新时期外交
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政策的调整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前提: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
积极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公正、合理
的中国外交
的解决
开展以联合
表现
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并作出自己
国为中心的
的贡献
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
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
努力
意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活跃在地区性
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国际组织中保持与欧盟各国的良好发展势头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领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
边环境
第六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①地中海孕育了希腊文明
②重叠山恋和海洋阻隔
起源条件
③城邦的发展
古代希腊文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开始萌芽
明的起源奴隶制文明的确立
公元前6实际初,梭抡改革,确立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
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内容:即伯利克里改革,设立十将军、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
意义:推动民主的发展
雅典民主
的表现
“黄金时代”
进步性:
重视和强调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否定血缘关系
妇女无权
外邦人无公民权
局限性
下层公民无暇顾及城邦政治生活
进步与局限
第2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开始:《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公民法的发展
起源与发展
发展
万民法的创立
公民法与万民法界限的消失
形成:法律汇集《民法大全》的形成
元老院法令
元首命令
大法官告示
罗马的起源与发展
公民法
内容
万民法: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维护和稳定了国家的统治
意义、影响
对西方民主与政治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制度的形成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1688年)
《权利法案》内容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作用
《权利法案》和建立
责任制内阁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特点
作用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参议院
第2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立法(国会)
众议院
1787年宪法
内阁
的内容行政(总统)
其他机构
美国联邦司法(联邦法院)最高法院、巡回上诉法院、区
政府的建立法庭
1787年宪法的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3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法兰西共和历程行政权
法兰西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立法权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内阁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德意志统一的完成行政权
欧洲大陆的发展
德意志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立法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意义
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暴露
概况:时间、代表人物、基本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局限:没有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
(空想)
历史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资本主
条件义矛盾暴露
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主义
问世(科学)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时间:1848年2月
基本内容: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规律、无产
阶级使命、斗争口号
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
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阶级基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条件必然性资产阶级壮大
原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巴黎公社组织基础:第一国际的推动
偶然性: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成立:1871年3月28日
政权建设
革命
措施社会经济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历史意义
其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2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帝国主义阶段
背景
各种矛盾激化
“一战”激化矛盾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四月提纲》,指明方向
经过“七月事件”统一行动
粉碎叛乱,提高威望
革命成功,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性质
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政治上
为过度到
社会主义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
奠定基础
总路线和
宪法保障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背景
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及其协议
形成
内容
影响
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雅尔塔体制
的形成
第一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背景
美国的“冷战”
政策
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政治
表现马歇尔计划——经济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
社会主义
力量壮大
国际关系
第2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的联合——欧洲
世界主要政治力量日本的崛起——亚洲
实力迅速上升
的发展变化不结盟运动——亚洲世界政治格局
中国的振兴——亚洲多极化的出现
强大的美国——美洲实力相对下降
衰落的苏联——欧洲
第3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东欧剧变现象: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原因:
内因: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外因:苏联的影响;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世界多极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欧盟的建立及地位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及其影响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