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设计方案,因素,影响,教学,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新课标经济生活》第二章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吉安四中李泽文一、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
《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新课标经济生活》第二章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
吉安四中
李泽文
一、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三、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
(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第一课讲到,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既然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它的多少就应该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说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价值大则价格高,反之则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页专家点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一商品有多个生产者,价值大小由谁的劳动量决定?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某一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教师活动:请看课本P13页的相关链接,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注意抓住“绝大多数”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商品使用的生产条件,绝大多数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过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4页名词点击,了解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教师总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价值量越大。
结论: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活动:如果某个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从而引起价值量变化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不会。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平均劳动时间。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来说是有十分重要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其意义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对生产者个人来讲,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就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争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所将内容,看看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但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叫做市场形成价格。
(1)、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一个基本的公理:商品交换要求价值量对等,否则,交换就不会成功。货币产生后,交换就以价格相等形式进行。只要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是相符的,一切交换必定是等价的,但是,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是经常变化的,这是否违反等价交换原则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由于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不会脱离价值无限上涨或下降。从某一次交换来看,价格与价值可能是不符的,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因此,等价交换作为一种原则、一种趋势和要求,始终被交换双方所遵循。
(2)、价值规律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一经济原则就叫做价值规律。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要求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
A.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买方市场
B.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C.
卖方市场以卖者为主导,商品供应充足
D.
买方市场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上涨
答案:B
[例2]
商品价格(
)
A.由供求关系决定
B.是无限涨落的
C.由价值决定的
D.是无法确定的
答案:C
[例3]
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2小时,若某鞋厂劳动生产率比同行业高出一倍,则该厂生产的一双皮鞋的价值量是
(
)
A.2小时
B.0.5小时
C.1小时
D.4小时
答案:A
[例4]
下列关系中成反比的是(
)
A.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
B.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D.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
答案
D
六、课余作业
请分析,同一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为什么有时候赚钱,有时候亏本?
七、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价格形成的有关知识,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节奏,供求影响价格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可略讲,把时间主要放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等问题上,以免前松后紧。
篇2:《八、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八、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设计方案,教学,自由落体运动
《八、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八、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巩固匀变速运动的有关知识。(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探究、知识应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过程。(2)初步了解
《八、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八、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巩固匀变速运动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探究、知识应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过程。
(2)初步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2)初步领略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与规律。
2、
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g。
三、教学难点
1、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
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四、教学方法
以实验探究为主,综合运用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五、教学器具
卡片、纸片,牛顿管、自制背景灯,数码相机、小球、挡板、白纸、Adobe
Premiere
Pro1.5影像编辑软件,打点计时器、铁架台、重锤、刻度尺等。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图
创设情境
实验观察
实验探究
知识应用
(一)课题引入
播放一组物体下落(蹦极、雨点下落、雪花飘)的视频录像,通过身边现象创设物理情境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下列现象。
实验演示1:重量不同、形状相同的卡片与纸片从同高度同时落下。
激疑: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吗?(引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及伽利略的反证)
实验演示2:重量不同、形状不同的卡片与纸团从同高度同时落下。
实验演示3:重量相同、形状不同的纸团与纸片从同高度同时落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是否有关)
提问1:物体下落快慢究竟与轻重是否有关呢?
实验演示4:有空气的牛顿管实验。
实验演示5:无空气的牛顿管实验。
说明空气阻力影响了下落的快慢,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环境中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定义。
(1)
定义:
提问2:上述蹦极的人、卡片、纸片的下落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说明:在空气阻力与物体的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时,物体的下落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如蹦极的人、卡片的下落运动等。
提问3: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怎样?
教师介绍频闪照相,引导学生从照片的分析中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4:如何判断匀变速直线运动?
由学生回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判断依据。
教师再使用数码相机现场拍摄小球自由下落的情景并使用Adobe
Premiere
Pro1.5影像编辑软件编辑小球自由下落相片,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自由下落运动。组织学生对自由落体作进一步探究。
实验探究1:
明确探究任务、介绍实验装置,选择几组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并得出结论。
(2)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实验探究2:能否从上述实验或实验数据中测出我们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把测出的数值与教材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找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变化
规律,说明中学物理计算中g的取值。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自由落体加速度,让学生导出。
(三)规律的运用
1、物体由屋顶自由下落,经过最后2m所用的时间是以0.15s,则屋顶高度为多高?
2、测反应时间
(四)作业布置:课本第38页第(1)、(3)、(4)题
七、板书设计
八、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特点: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
2、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加速度:
(1)大小:通常计算g=9.8m/s2
粗略计算
g=10m/s2
(2)方向:竖直向下
4、规律:
等
八、设计说明
1、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研究的基本而又重要的运动形式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一个典型实例.在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探究内容,以让学生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能较好地达成教学三维目标。
2、本节教学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并采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切入课题;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依据科学探究的要求,对重力加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和只用书本数据研究的做法,让学生通过真实实验亲自去探究和测量,较好地体现了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过程。
3、教学中采用创设情景导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体验。
篇3:《信息技术(必修)》信息的集成与交流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必修)》信息的集成与交流的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必修,集成,交流
《信息技术(必修)》信息的集成与交流的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信息的集成与交流—信息作品制作》一、课标要求提高对信息加工与表达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并能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信息技术(必修)》信息的集成与交流的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信息的集成与交流—信息作品制作》
一、课标要求
提高对信息加工与表达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并能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我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必修)》。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本章内容是这本书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部分,同时也就加大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本节是教材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本节的内容侧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逐步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还会渐渐培养出一种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网页)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2)解决网页制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内容的需要,把分散的信息素材加工成能呈现主题的信息作品。
2.能力目标
(1)能对个人网页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归纳网页制作过程中解决常见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2)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
3.情感目标
(1)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会只有拥有娴熟的技术支持才能升华出技术性、艺术性具佳的作品。
(4)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网页制作的基本原则并真正运用在网页制作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提出和解决制作网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制作的网页更加完美。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关于信息的集成的部分内容,比如Word文档,因此对于信息这一概念学生并不陌生。上节课学生学习了信息各种素材的加工,并制作了一个主题为《我的偶像》的网页作品,但是制作的不是不是很完善,对于素材的整理并不是很有条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提升了对信息的集成与交流的认识程度,能够自己从中总结一些体会,提高了信息素养。
六、教学方法
跟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我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网页,而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所以本节课同学们就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关于网页制作的知识,通过师生一同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点拨再次加工自己的网页,然后展示他们修改后的作品,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也总结出了一些制作网页的亲身体会以及基本要领,提高了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信息素养。
老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的同时,既要关注当前的学习,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七、学习方法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文本、数据、图片、声音、视频能及动画信息的加工,对于各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对于怎样才能把这些信息集成到一起,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呈现一个具有主题性、艺术性的作品,进行交流演示,同学们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而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把网页制作的内容在1课时内完成,虽然完成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的收获却是甚微的。因此我将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先让学生自己确定网页的主题、自己动手制作网页、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经过相互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问题的印象更加深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最后通过大家在一起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互帮助完成作品的制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程序及设想
1.设计情境、教学导入(2分钟)
教师活动: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主题为《我的偶像》的信息作品。
学生活动:学生针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讨论。(遵循信息集成的基本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网页进行评价分析,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感观上就可以接受的一种事物,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再平常不过的认知过程,继而升成一种信息素养。
2.交流讨论、针对常见问题进行讨论(6分钟)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老师做出相应的评价。
评价标准如下:
(1)
创造性
选题和构思有独创性、有特色
版面和界面设计有新意
图标、图片、动画、视频的设计有较多的原创成分
文章大多数为原创内容
介绍新资料、新观点、新方法
(2)
内容
内容丰富、完整
主题突出
用多种表现形式突出重点
文章行文流畅、易于理解
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参考资料,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没有错别字和繁体字
(3)
导航、结构和链接
界面亲切友好,方便用户使用
网站结构清晰,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易于被用户理解
每一页都有明确清晰的导航
能够随机选择入口和出口,方便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用户使用
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参考资料的链接,没有无效链接
内容易于检索
(4)
制作水平
在动画、按钮等的设计中恰当地运用了比较复杂和高级的技巧
图形图片经过最优化处理,视频和音频材料经过压缩,载入迅速
运用菜单、图标、按钮、窗口、热键等,增强人机交互功能
用户可以选择是否运行或载入作品中的动画、视频、音频以及大的照片
可以选择用文本方式浏览
声音与画面同步
画面、声音无抖动、无明显的跳跃
(5)
艺术性
界面美观
排版布局合理
图片、动画、视频色彩鲜明、清晰,生动形象
音乐与主题风格一致,能加强表现力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自己上节课的作品(包括未完成品),然后同学之间进行自评与互评,由此发现网页制作过程中的困惑。提出一系列解决不了的迷惑,寻求解答,同学们也可以对网页进行优缺点的分析,并在自己能解决此问题的前提下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
例1
在分辨率为800*600的显示器下,网页不能全部显示,这就是表格的布局问题,学生可参见本书的55—56页内容。
例2
学生作品中主题与内容不协调一致,学生要参见本书的54页内容。
例3
学生在插入图片之后要对图片进行调整,主要参见本书的57—58页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了解更多制作网页的奥妙之处,能更加熟练的使用FrontPage。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3.教师、学生合作完成作品(22分钟)
教师活动:在完成作品之前,强调制作网页的过程:
(1).我们要先有确定的主题,然后规划设计作品,注意网页布局几个原则:内容导向原则、方便阅读原则、观赏性原则、协调一致原则。
(2).规划设计作品,选择一定的版面布局及风格与主题的统一。
(3).作品制作完成后,要进行测试。主要检查作品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品中是否存在技术性问题。
(4).在插入素材,引用他人的作品时,应注明信息的来源、作者。养成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对作品的憧憬进行实际操作,利用准备好的网页素材进行网页的制作设计,力求将网页做的主题突出,个性鲜明。
设计意图:
学生在学会了网页的基本制作之后,通过集体讨论解决了网页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制作的网页更加生动多样。
4.作品展示、交流互评(5分钟)
教师活动:将修改后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看得出,经过老师的点拨之后学生的作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作品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甚至在网络上展现,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同时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更在互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给学生以自信,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这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5.经验总结(5分钟)
(1)网页制作是一个“先分后总”的过程。
(2)将分散的素材以及新建的网页保存到一个文件夹中。
(3)所有素材及网页的名字只能是英文或数字。
(4)设计好布局再用表格进行规划。
(5)遇到问题要善于解决。
设计意图:前一节课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同学们带着问题走入了迷茫。通过这节课学习讨论,学生自己总结了一些制作网页的经验。同学们互相分享着自己的感想,学会了分析别人,分析自己,提高自己。学生这次才是真正的看到了曙光,使他们真正的学会一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