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指 数 函 数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数学,创新
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指 数 函 数 本文简介: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指数函数教材分析指数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细胞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放射性物质的剩留量等都与指数函数有关.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是学习指数函数的基础.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引入什么是指数函数.然后给出三个具体例子y=
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指 数 函 数 本文内容:
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
——指
数
函
数
教材分析
指数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细胞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放射性物质的剩留量等都与指数函数有关.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是学习指数函数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引入什么是指数函数.然后给出三个具体例子y=2x,y=10x,y=()x,用描点法画其图像,并借助图像,观察得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像过定点(1,0)及单调性.最后配备恰当的习题及练习.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图像观察、归纳猜想的思想.这节内容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难点是应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
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
3.
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的归纳、抽象和概括,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任务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学过了一些基本函数,如二次函数,并且学过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这均为学生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由应用问题建立指数函数模型是个难点,为此一定要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意义,进而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建立起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要重视列表、画图像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观察、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要充分显示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细胞的个数为y,试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明晰细胞分裂的规律是:每次每个细胞分裂为2个.
当x=0时,y=1=20;
当x=1时,y=20×2=21;
当x=2时,y=21×2=22;
当x=3时,y=22×2=23;
……
归纳:分裂x次,得到细胞的个数y=2x,其中x∈N.
二、建立模型
1.
学生讨论
上面得到的函数y=2x有何特点?
(底数为常数,自变量在指数的位置上)
2.
教师明晰
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x∈R)叫作指数函数.
思考:为什么要限制a>0且a≠1?
(理由:当a=0,x≤0时,ax无意义;当a<0时,如y=(-2)无意义;当a=1时,y=1x=1是常数函数.没有研究的必要.)
3.
练
习
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下面三个指数函数的图像.
(1)y=2x.
(2)y=10x.
(3)y=()x.
解:列表:
描点,画图:
4.
观察上面的函数的图像,结合列表,归纳总结出指数函数y=ax的性质
(1)定义域是(-∞,+∞),值域是(0,+∞).
(2)函数图像在x轴的上方且都过定点(0,1).
(3)当a>1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且当x>0时,y>1;当x<0时,0<y<1.
当0<a<1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减函数,且当x>0时,0<y<1;当x<0时,y>1.
5.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函数y=2x与y=x2的图像有何关系?试对你的结论加以证明.
(2)试举一个在生活、生产、科技等实际中与指数函数有关的例子.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
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1)1.72.5与1.73.
(2)0.8-0.1与0.8-0.2.
解:(1)考查指数函数y=1.7x.
∵1.7>1,∴y=1.7x在(-∞,+∞)是增函数.
又2.5<3,∴1.72.5<1.73.
(2)类似(1),得0.8-0.1<0.8-0.2.
思考:怎样比较1.70.3与0.93.1的大小?
2.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1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画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出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1个有效数字)
解:设这种物质最初的质量是1,经过x年,剩留量是y,则
经过1年,剩留量y=1×84%=0.841;
经过2年,剩留量y=0.84×0.84=0.842;
……
经过x年,剩留量y=0.84x.
列表:
表11-3
x
0
1
2
3
4
5
y
1
0.84
0.71
0.59
0.50
0.42
画出指数函数y=0.84x的图像:
由图上看出y=0.5时,x≈4.
答:约经过4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
说明:为便于观察,两轴上的单位长度可不相等.
3.
说明下列函数的图像与指数函数y=2x的图像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草图.
(1)y=2x+1.
(2)y=2x-2.
解:(1)比较函数y=2x+1与y=2x的关系,知y=2-1+1与y=x0相等.
∴函数y=2x+1中的x=-1时的y值,与函数y=2x中的x=0时的y值相等.
又y=20+1与y=x1相等;
y=23+1与y=x4相等;
……
∴将指数函数y=2x的图像向左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即可得到函数y=2x+1的图像.
(2)将指数函数y=2x的图像向右平行移动2个单位长度,即可得到函数y=2x-2的图像.
[练
习]
1.
比较大小:
(1)1.01-2与1.01-3.5.
(2)0.75-0.1与0.750.1.
2.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y=3x.
(2)y=()x.
3.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2)y=.
4.
已知函数f(x)=ax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为3,求a的值.
5.
用清水漂洗衣服,若每次能洗去污垢的,试写出存留污垢y与漂洗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如果要使存留的污垢不超过原有的1%,那么至少要漂洗几次?
四、拓展延伸
1.
在例题2中,函数y=0.84x与函数y=0.5的图像的交点横坐标是方程0.84x=0.5的解吗?
思考:你能判断出方程2x+x2-2=0有几个实数根吗?
2.
以下是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表:
表11-4
身高/cm
60
70
80
90
100
110
体重/kg
6.13
7.90
9.99
12.15
15.02
17.50
身高/cm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体重/kg
20.92
26.86
31.11
38.85
47.25
55.05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从我们已经学过的函数y=ax+b,y=ax2+bx+c,y=,y=a·bx中选择一种函数使它比较近似地反映出该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关于身高x的函数关系?若能,求出这个函数解析式.
(2)如果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该地区某中学一男生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问:他的体重是否正常?
解:(1)以身高为横坐标,体重为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散点图如下.根据图,可考虑用函数y=abx,反映上述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把x=70,y=7.90和x=160,y=47.25两组数据代入y=a·bx,得
利用计算器计算,得a=2,b=1.02.
所以,该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关于身高的近似函数式可选为y=2×1.02x.
将已知数据代入所得的函数解析式或作出所得函数的图像,可知所求函数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2)把x=175代入y=2×1.02x,得
y=2×1.02175.
利用计算器计算,得y=63.98.
由于78÷63.98≈1.22>1.2,
因此,这名男生体型偏胖.
点
评
这节课的中心问题有三个,即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围绕这三个问题,这篇案例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通过实例引入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再通过画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归纳出一般指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选配的例题难易适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练习由易到难,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拓展延伸”对本节中心内容进行了拓展,有用图像法求方程的解,判断方程根的个数;有函数图像的平移;还有应用题.这些都是数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们的解决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篇2: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设计方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设计方案:鼓上的小米粒 本文关键词:米粒,设计方案,幼儿园大班,教学,音乐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设计方案:鼓上的小米粒 本文简介: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设计方案:鼓上的小米粒赣县城关幼儿园巫珍梅《鼓上的小米粒》是大班建构式课程《动感天地》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这是一节音乐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目标:1、在听听、看看、玩玩、唱唱中学习歌曲,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2、启发幼儿想象,对歌词进行创编,并学习模仿节奏。教学重点是: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设计方案:鼓上的小米粒 本文内容: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设计方案:鼓上的小米粒
赣县城关幼儿园
巫珍梅
《鼓上的小米粒》是大班建构式课程《动感天地》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这是一节音乐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目标:
1、在听听、看看、玩玩、唱唱中学习歌曲,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
2、启发幼儿想象,对歌词进行创编,并学习模仿节奏。
教学重点是:
感知乐曲中的强弱变化,并能边唱边开心地表演。
教学难点是:在想像的基础上对对歌词进行创编,并能模仿节奏。
本次活动运用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歌曲教学一直是被认为最容易进行的,只要教师自己会唱,幼儿自然会跟着模仿。但在新《纲要》中,明确地强调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个自由表达呢,徐老师在跟我分析教案时也多次提出,并且我也紧记于心了,但今天的活动,我可能还是引导不够,给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机会不是很多。根据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视听唱、整首教唱法、游戏法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是视听唱: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小鼓和米粒的游戏,让幼儿直观感受,重点理解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同时通过图谱的演示,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和示范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启发性的提问。如:小鼓唱歌,米粒就会怎样?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怎么样?等。唱就是指幼儿的歌唱,幼儿通过欣赏老师范唱,然后把自己听到的一句唱给其他幼儿听,再大家一起来学学.在反复的歌唱中理解歌词内容。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二种是整体教唱法:整体教唱是指让幼儿在多次听唱的基础上跟着教师完整地唱一首歌,整体教唱能以连贯的歌词、完整的曲调,很好地激发幼儿的音乐感受,在反复的歌唱中进一步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
第三种游戏法:《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此,通过游戏,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本次活动教学程序:
一.拍打小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出示小鼓),是谁呀?(小鼓).小鼓知道我们大2班的小朋友歌唱的可好啦,今天它也要给我们唱歌,你们听!小鼓是怎么唱的啊?(咚咚咚))——教师有节奏地拍打小鼓。
设计意图:通过以不同的力度拍打小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为幼儿初步感知音的强弱作好一定的铺垫.
二.以多种形式组织幼儿学习、感受歌曲。
师:小鼓说:我一个人唱歌太寂寞了,我要请我的好朋友陪我一块儿唱歌跳舞,我们看小鼓的好朋友是谁呀?
(出示米粒)
1、师:小鼓说:我来唱歌,米粒你来跳舞好吗?,并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拍打,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拍打轻重引起的米粒跳跃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2、教师敲小鼓,并提问:小鼓唱歌,米粒就会怎样?小鼓又要唱歌了,我们听小鼓这次唱得怎么样?--------
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同样引出------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同时引导孩子们学小米粒跳一跳。
设计意图:借助小鼓和米粒的游戏,让幼儿直观感受,重点理解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老师边拍打小鼓边范唱。(师: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
4、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并用歌唱的方式回应给幼儿。
5、看图谱有节奏地念一念。(大家听得真仔细,鼓上的小米粒说的是——教师指着图谱有节奏地念歌词一遍。哇,你们也很想说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图谱的演示,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
6、跟着琴声完整学唱歌曲。
(师:小鼓唱过歌了,现在我们邀请钢琴姐姐跟我们一起唱吧)
A看着图谱跟琴完整学唱.
B引导幼儿尝试边唱边用肢体大胆表现。
引导幼儿找寻自己身上的部位当作小鼓,和小米粒游戏.
(师:小朋友把小鼓的声音唱得真好听,有响有轻,米粒跳舞也跳得很高兴.现在我们请我们的小手来做小米粒,在我们身上找一个地方当小鼓,找哪呢?------比如大腿上:我们就把我们的大腿当小鼓吧,小米粒们准备好.)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播放录音.再找其他部位表演。
设计意图:尝试把身体不同部位当成小鼓,体验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在引导孩子们在不同部位学小米粒弹跳的时候,我对孩子们3次的表现没有过多的提炼,导致孩子们情感体验不够,有点走过场。其实我现在想想:可能我在孩子们第一次在肩膀上弹跳的时候,问一下孩子们:小米粒们刚才你在小鼓上跳的时候感觉怎样的啊?这样一来的话,为后面几次弹跳中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肯定大有帮助。
三.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1、现在我们来做米粒,把地板当做一个大鼓,米粒们到大鼓上去找一个空地方,准备好.-----播放录音
2、引导幼儿请客人老师也一起来表演。(我们玩的真开心,看我们的客人老师也很想玩了,我们请客人老师一起来玩吧!)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进行互动,把活动推向高潮.
在这个环节呢,由于我刚才在上课前把录音机移了一下,导致线头松了,不能使用,所以这个音乐气氛渲染地不是很好。因为本来我想在这个环节的话,用录音的话,一个是渲染气氛,还有一个就是缓解孩子们边唱边跳的压力,这样一来,对孩子们而言,确实活动量有点大的。(录音机放在另一面的时候,我试过录音机,但没想到就移一下,就松了,还是我太疏忽了——细节决定成败呀!好在时群峰老师跟我配合地好,及时用钢琴为我们伴奏,为我解了围,真的要谢谢你!)
四、延伸----小米粒还可以在很多地方跳舞,你们觉得还可以在哪里跳呢?(幼儿自由回答),然后随音乐出活动室(我们现在到到操场这个“大鼓”上去跳舞啦)。
设计意图:适度的延展活动可以保持幼儿园继续唱这首歌曲的兴致,同时进一步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实录:
活动一
活动目的:
1.通过老师的演示,进一步感知音的强弱变化,理解歌词,并尝试表演。
2.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小鼓
米粒
纸制小动物
歌曲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老师出示小鼓,并用小鼓表演一段节奏,引出“小鼓在唱歌”。
2.
老师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辩强弱。让幼儿讲一讲“小鼓唱得怎么样?”
开门见山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在“小鼓唱得怎么样?”的思考中,孩子们已经开始了对强弱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老师出示米粒。“今天,小鼓和米粒要做游戏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
2.老师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
“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模仿米粒,听辩老师击鼓的轻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4.“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老师边击鼓边范唱第一段。
5.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一段。
6.引导幼儿用已有经验熟悉第二段歌词。
(1)“瞧,小动物们也想来做游戏呢。”出示纸制小动物放在鼓上。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
a.重重地敲鼓,轻轻地敲鼓时,小动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b.启发幼儿有节奏地说出:“小鼓唱得响,动物跳得高”,
“小鼓唱得轻,动物跳得低”。
(3)老师用小动物演示,并范唱第二段,引导幼儿再次表演。
7.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二段。
从兴趣入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从歌曲的重点入手,将重点先提出来引导幼儿熟悉、感知、表演,化解了教材的难度,减轻了幼儿学的负担。
三、引导幼儿尝试边唱边表演整首歌曲。
1.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听旋律边表演整首歌曲,要求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
2.幼儿自己边听歌曲边表演,要求:
(a)愿意的幼儿可以跟着录音一起唱。
(b)在二段中能各自扮演不同的动物进行表演。
(c)在最后一句上定格,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各自所扮演的形象。
3.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唱边表演整首歌曲,要求表演时在教室中自由走动,两拍走一步,同样,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
旋律是一切音乐的载体,对旋律的充分学习可以使以后的演唱“水到渠成”,这样做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减少学的痕迹。
活动二
活动目的:
1.进一步熟悉旋律,学会歌曲的演唱,并能用歌声表现强弱。
2.启发幼儿想象,对歌词进行创编,并学习模仿节奏。
活动准备:
小鼓
四座小房子(贴绒教具)
各种音符(贴绒教具)
节奏卡
活动过程:
一、巩固歌曲的演唱,并尝试用歌声表现强弱。
1.复习演唱歌曲一次。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用歌声来表现强弱?
3.幼儿再次演唱,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强弱。
在幼儿理解了强弱,学会听辩强弱后,幼儿有了表现强弱的愿望,这里让幼儿用自己的歌声表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好地缓解了从感受到表现的坡度,使教与学显得自然而轻松。
二、创编活动。
1.启发幼儿创编歌词,将第二段的“小动物”改成“小**”(如小白兔)等等,并能用模仿动作表示。
2.幼儿表演歌曲的第二段。
启发幼儿各自表演一种动物,在最后一个字上定格,老师可以巡回问一下“你扮演的是什么动物?”,对于模仿得好的幼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学习。
教学活动反思:
《鼓上的小米粒》这个歌曲非常的活泼,是孩子非常喜爱的,特别是里面的歌词“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这个形象的语言使孩子对敲鼓的轻重有了具体的认识。于是,在活动中,我利用孩子对这个歌曲的喜爱,和歌曲中形象的歌词对孩子进行了轻重的练习。
1、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轻重的变化,如老师来敲鼓,孩子们根据老师敲的轻重不同,用身体各种动作来表现高低、轻重、大小等等。
2、看实验来感受轻重:由于操作材料不足,原本想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这句歌词。在活动中还是我操作让孩子观察,但这并没有影响学习的效果。我在鼓上放了几颗小米粒然后用不同的力度敲打,这样既能激起孩子敲打的兴趣,又能让孩子用更多的感官来感觉轻重,用眼睛看:米粒跳的高低;用耳朵听:声音的轻响,手臂的力度和和轻重的关系等,让孩子们在游戏的环境中尽情的感受,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敲鼓轻重的技巧。
3、在唱歌中感受轻重,在孩子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让孩子用声音的轻重来表现鼓的轻重。如:在“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时要求孩子用比较响的声音来表现,在“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时要求孩子用比较轻的声音来表现。在唱的过程中让孩子对轻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让孩子自己进行敲打来感受轻重。我还让孩子们一边唱歌曲一边来敲鼓(在桌子上敲打),唱得响就敲得响,唱得轻就瞧得轻,这样孩子们“敲鼓”时用嘴来指挥手的动作,孩子们能较快的掌握。因为嘴巴是发令者,也是驱动四肢的指挥官,用嘴巴来指挥能够随时得到双方面的分辨力与集中力。
在这个活动中,不仅使孩子们对鼓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且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敲击轻重的技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代替了枯燥的讲解,用具体直观的物品代替了抽象的表述,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篇3: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教学设计,特征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第1学时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万安中学钟伦胜〖内容概述〗本小节主要对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让学生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并让每个学生理解信息无处不在,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达、传播,信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本节内容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信息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对信息概念的理解是教学难点。〖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第1学时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
万安中学
钟伦胜
〖内容概述〗本小节主要对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让学生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并让每个学生理解信息无处不在,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达、传播,信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本节内容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信息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对信息概念的理解是教学难点。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和收集生活实例,感受信息文化,培养信息素养。
〖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了解什么是信息;掌握信息的主要特征;
(2)学会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技能性目标:
学会从各种信息载体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能正确认识信息和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性目标:
(1)交流讨论信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感受信息文化;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获取信息的愿望。
〖学情分析〗本次课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堂课,少数学生在初中已接触了信息技术,但对信息概念尚缺清楚认识。大部分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还是一片空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讲授法、举例法、对比法、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活动材料,做好演示文稿,准备投影仪。学生可以参考课本上导学前的案例,搜集一些事例。
〖相关资料〗教学光盘、教科书、教师用书、自备案例材料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你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吗?你应用了信息技术吗?试举几个应用实例。
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手机上网、QQ聊天、神七飞天等等。
上述案例中,同学们所举的实例,使我们感受到,信息技术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缩短了地球与其他星球的“距离”,扩展了人的能力,解决了人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
进入新课题
(一)、信息的概念: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堂课,通过刚才的提问和交流,我们感觉到信息技术是神奇的。学习信息技术,我们首先要学习什么是信息。
板书:1、什么是信息
提问:有谁能说说什么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试着举1~2个例子。
生:(举例如:广告、报纸、电视、消息、天气预报、中国人实现了太空行走……)
板书:(教师在学生举例时可以将案例记录在黑板上,以备区分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用)
师:刚才大家都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学者是如何来定义信息这个概念的。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的是信息学奠基人香农和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以及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对信息的定义。
投影:
维纳指出: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和物质、能量一样也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态之一。
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通过信息来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了解和认识。
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师:信息是一个被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概念,其定义因领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我们来用自己的话归结一下,什么是信息。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信息是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是媒体表达的内容。
提问: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大家举的例子是不是信息?[教师指示以上板书内容,师生共同提出哪些是信息]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
师:刚才我们都列举了很多信息,也了解了信息是什么。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信息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板书:2、信息的主要特征
师:我们先从3位学者对信息的定义来看信息有什么特征。[根据投影]从维纳的观点中说明信息是无所不在的,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信息具普遍性。
板书:(1)普遍性
举例:“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表明光打雷不下雨这个信息的存在,并不会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信息,它就不存在。
师: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哪?信息通过一定的载体产生和传播,它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它具有依附性。
板书:(2)依附性
师: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载体。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属于信息,哪些属于信息的载体?
生:(区分黑板上的例子是属于信息还是信息的载体抑或媒体)
师:(将例子按照信息、载体有规律地排列)
师:信息的载体很多,常见的有:文本、数据、声音和图象、电波等等。看看黑板上罗列的都属于哪一类型?
生:(将举例的媒体按照其类型分类)。例如以下板书:
信息
媒体
信息载体
书中记载的内容
书
文字
天气预报
广播
声音
中国人实现了太空行走
电视
视频
师:社会在发展,信息的载体和传递方式也在发展变化。大家分别举例说说古代、近代、现代社会信息是如何记录和传播的?
学生讨论:[如:结绳记事、烽火台、电报电话、因特网]
师:信息它可以传递,可以获取,说明它还有共享性。
板书:(3)共享性
举例: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
延伸:所以,我们提倡合作,提倡共享,反对保守主义。
师:信息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规律,信息还具有价值性
板书:(4)价值性
提问:大家想想,有哪些成语或格言或俗话说明了信息具有价值性?
学生举例:[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信息就是金钱;等等]
师:事物又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信息有时效性。
板书:(5)时效性
师: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如果不能及时地利用最新信息,信息就会贬值甚至毫无价值。
师:信息除了具有以上主要特征以外,还可开发、存储、处理、再生、增值,还具真伪性。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应用信息,也要能分析、甑别信息。
〖活动安排〗
活动一:[投影一些干旱、环境污染等图片]看图分析,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活动二:[投影]A、B两个制鞋企业,分别派人去某个岛上作市场考察。他们到达以后看到的都是大部分居民赤脚未穿鞋,没有穿鞋的习惯。他们回去后向企业所作的报告却完全不同。请你分析,他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对你有何启示?
活动三:[投影]讨论思考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举例说明你对信息和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评价方案〗
1、过程性评价
第
小组
组长
:
组员: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自评
互评
课堂表现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在讨论时不喧哗,并能及时提醒他人遵守。
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听课。
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听课。
小组合作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和分工,主动认领各类任务并能有计划地完成任务
能参与小组工作,但不能确定自己能完成什么任务,需要同学安排任务或在同学帮助下完成任务
不能积极参与小组工作,不愿意认领各类任务或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
交流讨论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以及与其他成员交流想法,有自己的见解,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能参与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很好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其他小组成员的提示下也不能参与小组讨论或不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参与活动
能从图书资料、网络或向家长收集相关的信息,并有主见的排除无关信息或错误信息,最终合理地进行分类。
在同学的帮助下能够判断出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分类保存。
不能按活动要求收集、保存信息。
成果展示
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能使用合适的工具,生动、形象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同学。
愿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不够生动。
不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讲给同学们听。
成果反馈
对其他小组提出的合理建议能虚心接受,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为成果中的不足提供修改方案。
不能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对小组成果不加修改。
评价态度
知道评价是应实事求是,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能知道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不按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时意气用事。
知识产权
能对每一项收集的信息都能注明来源和作者等版权信息。
能对一部分收集的信息注明来源和作者等版权信息。
对收集的信息都不注明来源和作者等版权信息。
总评
2、总结性评价
(1)你认为信息有重量吗?
(2)关于信息的说法,以下(
)是正确的。
A、收音机是一种信息
B、文字是一种信息
C、数据是一种信息
D、报上登载的足球赛的消息是信息
(3)当前(
)已忧为最大的信息中心。
A、Internet
B、windows
C、IP
D、电视
〖对不同起点的学生〗
1.需要帮助的学生:
引导或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或事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的知识点。
2.可以提高的学生:
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信息,并通过生活实例来反映信息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