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方案[指导思想]:“启发式实验探索”教学法及多媒体手段的结合运用[教学目的]: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猜想与理想实验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重点,对惯性的理解是难点。[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实验探索教学法”,将实验研究与多媒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指导思想]:“启发式实验探索”教学法及多媒体手段的结合运用
[教学目的]: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猜想与理想实验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重点,对惯性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实验探索教学法”,将实验研究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通过实物投影演示实验和电脑板书和电脑动画等形式,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认知力的目的。
[教学器材]:气垫导轨、鸡蛋(生的、熟的、空的各一只)、纸片。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方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说
明
旋
转
实
验
演示(投影)
演示:分别让三个鸡蛋旋转,再迅速按住,使蛋停下,又立即松手,两只不动,另一只却能继续转动;分别让松手后不动的两只蛋重新旋转,再用纸片压其停止,一只难停下,一只易停
观察实验现象
由魔术般的实验引入课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实物投影的使用解决了实验的可见度的难题。
实验猜想
讨论
提问:猜猜看,三只蛋有何不同?
猜想:生的、熟的、半生不熟的、空的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课题引入
设疑
设疑:猜想是否正确?为什么三只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现象?从这节课开始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
思考、期盼学习新的内容
全章概述
介绍(电脑屏幕)
介绍: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倾听(伴随背景音乐,)
欢快柔和节奏,唤起学生愉快心情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投影)
演示:力推物体,力撤物停。
观察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背景音乐
讨论
提问:物体怎样才能运动?
回答:受到力的作用
介绍
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倾听
伽
利
略
的
理
想
斜
面
实
验
设疑
设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
思考
配合手势提问
[该部分的语言使用p66第三段]
通过该实验,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提供了事实基础,作好了铺垫。
逐步学会从实验到理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并知道其可靠性
不快不慢描述之
电脑动画的应用,使本来无法实现的理想实验生动地呈现在银幕上,突破了教学难点。
分析
分析:踢球时,球离开脚后,不再受到脚的作用力,仍在运动,受到摩擦力而停下来。
联想:踢球的情景
讨论
提问:球受到摩擦力很小,球会怎样运动?
回答:会运动很远的一段距离
电脑动画
模拟演示:斜面实验
逻辑推理
演示
演示:滑块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的运动。(介绍装置→演示小孔喷气→强调气垫阻力很小→调节导轨水平→演示滑块运动)
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
提问:滑块运动情况如何?
回答: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设疑
设疑:物体不受摩擦力?
思考
电脑动画
介绍: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动画表示倾角越小,物体运动距离越大)
观察动画中实验现象
电脑屏幕
介绍:实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若无摩擦,物体将保持初速一直运动下去。
理想实验结论(无力也运动,但不变速了)
介绍(电脑屏幕)
介绍:理想实验—“可靠事实+理论思维”。
倾听、思考
笛卡儿的观点
介绍
介绍笛卡儿的观点—没有其它原因,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倾听、思考
其它原因是受力原因
牛
顿
第
一
定
律
电脑屏幕
(加粗字显示)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倾听、思考
电脑板书,一按即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字体粗细分明,突出了教学重点,辅以画面旁白,加强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设疑
设疑: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外力,物体怎样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思考
电脑动画
演示:放在平台上的物体静止。平台上推物体匀速前进。
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
提问:物体受那些力?合力如何?
回答:静止物体受N、G,N=G,F合=0。匀速运动的物体还受F、f,F=f,F合=0。
电脑屏幕
介绍:F合=0,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倾听、思考
惯
性
电脑屏幕
介绍: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倾听、观察、联想、思考
电脑动画给人以亲切感,并能迅速联想到生活实际。
动画放慢节奏演示,并用矢量表示出来。使不易观察清楚的情景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电脑动画
显示:棋子飞出,小车上木块在小车启动和突然终止时的动态情况(动画)
观察、倾听、思考、联想
讨论
提问:怎样解释上述实例?
类比实例:乘车时出现人往前(后)倾的现象
回答:下半身随车停动,上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状态。
讨论
提问:百米赛跑时,终点为什么不能站人?
回答:运动员由于惯性,不能马上停下来,避免发生撞人事故
电脑屏幕
例题1:V0=3m/s,不受力,5s后V=?
回答:V=3m/s,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电脑屏幕
例题2:火车突然开动时,桌上的小球向哪边运动?
回答:向车后运动,小球原来保持静止,要保持静止状态
演示(投影)
演示:钢球放在书上,突然抽动书,球相对书向后运动。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际演示,使不易理解的相对运动问题有了较直观的认识
物
体
运
动
状
态
的
改
变
设疑
设疑: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思考
通过动画展示实例,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电脑屏幕
介绍:运动状态由V决定,V是状态的代名词
倾听
电脑动画
介绍:V变化的实例(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
观察、思考
电脑屏幕
介绍:运动状态变化的几种情况(V大小变、V方向变、V大小方向均变)
倾听、思考
设疑
设疑:上述实例中物体受力情况有何共同之处?
思考
讨论
提问:上述实例中物体受什么力?合力是否为零?
回答:分别受水平拉力、绳子拉力、重力、合力均不为零
电脑屏幕
结论: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倾听、思考
强调
强调: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力和运动的关系。
倾听、理解
知识
小结
小结
小结: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联想、归纳
学
生
实
验
及
现
象
分
析
设疑
设疑:
对“旋蛋实验”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区分三只不同的蛋?如何解释三种不同的现象?
思考
学生实验(投影)
请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教师在一旁观察及指导。
学生实验并判别:①分别让三只鸡蛋旋转,迅速按住使蛋停下,又立即松手,仍在转的为生鸡蛋。②分别让松手后不动的两只蛋重新旋转,在用纸压其停下,难停的为熟鸡蛋,易停的可能是空蛋壳。
其余学生观察。
通过实验形成前后呼应,使整堂课有机地融为一体。
通过学生实验及现象分析,加深了对本堂课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举使“旋蛋实验”留有余味,可“三日绕梁”
学生分析
提问:请说出原因(认真倾听、及时引导)
设置下节悬念:
熟鸡蛋难以停下,空蛋壳易于停下那是什么缘故呢?欲知详情,下节分解
学生分析:生鸡蛋蛋壳停下时蛋清和蛋黄由于惯性要继续转故松手后又带动蛋壳转;
其余学生倾听、思考。
验证
演示:打破鸡蛋验证学生的判断,结果相符。
观察、露出笑容
布置家庭作业
设疑:有同学提出里面有半生半熟的鸡蛋,它的转动情况如何?请大家回家实验。
愉快接受任务,期盼回家实验
布置作业
布置:67页练习—2、3、4题及家庭实验。
愉快接受任务。
家庭实验的布置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结内容
电脑字幕
本节内容要点显示
仔细回顾
回归传统教学:板书依然
篇2: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方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留别,梦游,设计方案,教学,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方案作者:刘彪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目的: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正确认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教学重点、难点:1、鉴赏“梦游”的意境。2、体会文中奇特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刘彪
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教学目的:
1、
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正确认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梦游”的意境。
2、体会文中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作品。对比法,与作者其它诗歌比较,便于进一步了解李白。讨论法。
2、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
3、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当人们遭遇挫折,面对打击的时候,乐观的人往往会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自我安慰,调整心态。请问这是谁的诗句?(李白)顺势引入“力士脱靴”典故,以此介绍诗人李白。他是一个思想富有个性、诗歌风格突出的杰出诗人,他极大地发展了浪漫主义。今天,让我们随“诗仙”李白一起入梦,去畅游天姥山的奇绝美景。(展示天姥山图片)
二、解题:
1、提示:写作背景
2、诗题中的“梦游”二字,点明了所写内容是虚幻的,暗示了本诗运用的是一种想象手法。“吟”,表明了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形式,即一种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的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属于“七言古诗”。“留别”则表明了写作动机,然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留别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体味吧。(设下悬念,激发兴趣。)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1、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诵读提示)
2、读课文,找诗中精彩的诗句。
展开讨论,可统一认识:(精彩之处在于对梦游经历的描绘。)
(二)、鉴赏“梦游”的意境。
1、“梦游”中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什么特点?
讨论并明确:
镜湖飘忽
月光照临
绿水荡漾
清猿啼鸣
景物
云梯直上
天鸡晨鸣
特点:神奇
熊咆龙吟
电闪雷鸣
楼台耀金
仙人出游
2、思考:诗人如何能创设如此神奇美景,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讨论明确: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诗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此外,还大量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托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的景物活灵活现。
3、这样的“梦游”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梦不同于现实,梦往往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诗人会在梦中向往神仙世界,极有可能是因为现实生活在无法找寻如此佳境。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他描绘的神仙世界越是美丽,就越发衬托了现实世界的丑恶,诗人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诗中有所流露吗?请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是本诗的主题所在。因而,历来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自此,诗作境界全出,诗人写作的目的不只是与朋友赠别,更主要的是表达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三)、齐读诗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意境。
四、比较鉴赏
欣赏李白的其他留别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加以比较。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示:此诗旨在叙惜别之情。而《梦》诗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2、赏析李白的《将进酒》。
篇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中国古代绘画》教学设计方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中国古代绘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设计方案,教学,中国古代,教科书,鉴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中国古代绘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第9课中国古代绘画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美术鉴赏》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鉴赏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绘画是鉴赏模块中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一种运用点、线、面、色彩、明暗、透视、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中国古代绘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
中国古代绘画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
《美术鉴赏》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鉴赏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绘画是鉴赏模块中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一种运用点、线、面、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在世界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作用在于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达到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的目的。
3、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画到山水、花鸟、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延续到清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识,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4、本单元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
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欣赏方法。
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风格特点。
难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概述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重点采用探究式学习,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讲解,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通过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认识。
三、本单元所需教学资源的概述
精美、清晰、大量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片。挂图、画册、视频、光盘、专业书籍、文献、等资料。建议提前安排学生收集、了解相关学习资料。
四、本单元学时建议
1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运用课件播放通俗灵异小说《盗墓笔记》的图片及部分相关文字导入本课内容《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从一本通俗灵异小说《盗墓笔记》说起:50年前由长沙土夫子(盗墓贼)出土的战国帛书,记载了一个奇特战国古墓的位置,50年后,其中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在他的笔记中发现这个秘密,纠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前去寻宝……
人们认识古代文化很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外国像古希腊、古埃及都是这样,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那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是流传着神秘的色彩。
学生共分5组
认真倾听、观看
分组学习。
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通俗热点入手,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讲授新课
1、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这些绘制于丝帛上古老的独幅画表明中国画的基本形态已经确立。
2、敦煌莫高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石窟中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处。其壁画技艺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传承演变和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程。
3、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重视人的神情、情态和性格的表现,为此,画家重视刻画人的眼神、身姿与手势,甚至以适度的夸张与变形达到传神的目的。
为了突出画中人物常常不画背景,而在衣纹表现上则凸显笔法与线条之美。
设色则以渲染之法随类赋彩,从而形成鲜明的中国人物画风格。
4、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引发人遐想。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境界。
5、中国古代花鸟画
宋代是中国古代花鸟画的高峰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一、请第一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教师补充:
岩画、陶画、帛画的代表。
教师提问:
中国画是从远古时代一直就有的吗?岩画、陶画也是中国画吗?
二、请第二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石窟壁画艺术与佛教的流传”
教师补充: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代表。
课堂讨论:
经历了1000多年,为什么敦煌壁画的色彩依然光彩如新?敦煌壁画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三、请第三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隋、唐、五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高峰期”
教师补充:
隋、唐、五代时期人物画的代表。工笔画与写意画。
知识拓展:
鉴藏印——后人在观览了书画作品之后,在空白处盖上自己的名号、斋馆号等印张。
教师提问:
工笔画与写意画是中国画最主要的两种形式。通过作品分析,说说他们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请第四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画山还似山的中国山水画”
教师补充:
宋代与元代山水画代表的比较。寓情于景的意境表现。
课堂作业:
1.倪瓒曾经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述宋代和元代山水画风格上的差异。
要求学生思考后笔头完成课堂作业。
五、请第五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皇帝画家与中国古代花鸟画”
组织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自主赏析。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能否列举出中国古代画家及绘画作品,并能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山水、人物和花鸟画的特征?
第一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早期人类生活中岩画、陶画等绘画的形成。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回答问题:
哪个小组的成员回答的既准确又完整则为取胜组。
第二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石窟壁画艺术与佛教的流传”
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兴起,以及所衍生出的石窟壁画艺术。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思考与讨论:
分组讨论后,哪个组给出的答案最接近于正确答案则为取胜组。
第三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隋、唐、五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高峰期”
学生介绍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宫廷画的兴起,人物画创作进入高峰期。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回答问题:
哪个小组的成员分析的既准确又完整则为取胜组。
第四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画山还似山的中国古代山水画”
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从早期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到后来更倾向表现作品意境的发展历程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完成课堂作业:
思考后将两题的答案书写于纸上。
第五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皇帝画家与中国古代花鸟画”
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帝王对花鸟画的推崇与花鸟画的兴盛。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第五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赏析宋、元、明、清的花鸟画代表人物、作品及其艺术特点。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尝试评述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通过答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帮助学生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成就。
通过讨论使学生充分参与、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佛教的文化背景的联系。
领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知识的拓展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阐述使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行动,让学生作为课上的主体。
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感受中华民族高深的文化境界。
通过课堂作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代表。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独特表现。
学生通过自主赏析,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欣赏方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漫步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殿堂里,充分领会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并且感悟了中国画情景交融的文化意境。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我们民族的艺术,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六、教学评价建议
以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讨论、交流的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以组为单位进行互评、自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各组学习评价表
班级:
组别:
组长:
自评
互评
教师点评
评价摘要
表决
组员名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