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教学设计,特征,信息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梁慧玲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
梁慧玲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篇2:《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教学设计,社会发展,关系,活动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高二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一节第二课时——《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井冈山师院附中高二政治组廖荣华[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辩证的看待个人成长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有中国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高二政治下册——第七课
第一节第二课时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井冈山师院附中高二政治组
廖荣华
[教学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辩证的看待个人成长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
正确对待个人成长的社会条件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涉及到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导入新课
:
通过复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类的进化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生产着人,人也生产着社会,这就涉及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板书)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列举实例说明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则起阻碍作用?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作用又小得多呢?
钱学森:当初险些被枪毙后成归国潮中第一人
(幻灯片展示材料)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并成为清华公费留学生。1935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10月转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钱学森从1939年6月完成《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后,便在冯·卡门领导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独立研究。然后成为冯·卡门的助手,是美国火箭技术摇篮--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最早的6名成员之一,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学家,肉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如今钱老已经90高龄了。而半个世纪前,为回到祖国怀抱,钱学森险些被美方枪毙。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闻知祖国建设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三四十年代留学海外的学子们纷纷举家回国。1950年,留学美国的钱学森买好车票,托运了行李,准备报效祖国。
而美国却无理阻拦。当时,37岁的钱学森已是世界知名科学家。闻知他要回国,美国海军次长电告司法部:“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允许他离开美国,决不!他至少抵得上十个师!”
于是,钱学森被指责为“携带机密资料”、“非法入境”。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受到监禁和监视。
钱学森归心似箭。1955年6月,他在寄给比利时亲属的包裹中巧妙夹带了一封信,由亲属辗转交给陈叔通副委员长,请求其帮助回国,以投身新中国建设大潮。后转给周恩来总理。
钱学森在信中倾诉自己的心情:“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惟恐错过机会……”
钱学森在信中戳穿美国政府的谎言:“美方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
在最后一句话的下面,钱学森特意用红色铅笔划上粗杠,以醒目。如今40多年过去了,信纸已泛出微黄,但那条红杠却分外耀眼,似一条割不断的血脉,似一颗跳动的心。
两个月后,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方代表拿着这封信与美方交涉,要求允许钱学森等离境。铁证面前,美国政府不得不放人,并与中方达成了允许平民回国的协议。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带子乘美国克利弗兰总统号游轮回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作为社会的人,具有能动作用,即人具有认识世界和履行世界的能力。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地、能动地改造世界。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性质不一样,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活动就能对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新中国,之所以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之所以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是因为其法西斯战争的性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有大有小,这是因为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其作用大小也就不一样。具体的说,杰出人物由于他们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为当时的社会需要服务,比普通人战得高、看得远,能掌握时代的脉搏,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历史任务并组织群众为之奋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起着较大作用。但必须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没有一个个的普通个人,就无所谓人民群众。因此不要小瞧普通个人的作用,一个人再伟大,离开人民群众也难以发挥其作用。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社会对个人活动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板书)
第一,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板书)
这里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精神条件。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所有的大学都不招生了,当时的高中毕业生可以选择上大学深造吗?“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学招生了,但不是通过考试录取,而是“推荐”,在上大学的人之中没有未经“推荐”选择考试录取的途径上大学的。同样,今天,所有的大学都要经过高考招生录取,你们要想上大学深造,有不经高考就上大学的选择吗?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选择、人生实践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必然要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也是因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要求。
例如秦始皇,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顺应了实现社会统一的要求;封建社会中,适应农民革命战争的需要,出现了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南宋,适应抗金的需要,产生了岳飞;清末,适应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产生了孙中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有了江泽民的“以德治国”及“三个代表”。
所以,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是由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善于使自己的追求适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社会需要而获得成功的。因此,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并非任何个人的奋斗都会有成绩;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个人活动也需顺应社会的具体条件。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分析—下,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哪些条件呢?
归纳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认识个人成长的条件,请同学们看投影片:
(出示投影片)
有利条件:
①经济条件: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
活有了普遍的提高,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条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的不断健全,为青年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③思想文化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条件。
④政策和社会风气等条件: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在逐步形成。这都是青年学生成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
①
经济上生产力还比较落后;
②
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的程度还不高;
③
思想文化上剥削阶级思想道德残余的影响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党风、民风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
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和我们的距离拉近,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学校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还存在哪些不利条件呢?
(学生讨论、发言)
设问:分析清楚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利用。那么,面对这些有利与不利条件,应如何正确对待呢?我想,概括地说,对待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对待不利条件,不能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更要奋发图强,借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变不利为有利。
第二,个人活动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板书)
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活动都是由人来参与的,但决定社会发展的并不是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社会自身的规律性。
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人们有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摆脱贫穷和落后,希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跃进”,反而因此而延误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只有人的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板书)
汪洋大海与小小的水珠之间有何联系呢?
水是大海之一滴,大海由一每一滴水珠组成,水珠与大海的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形象比喻,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
(1)二者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
(2)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一、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板书)
讨论:鲁滨逊的故事能否说明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发展?
第二、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板书)
(3)反对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片面观点(板书)
(4)方法论意义(板书)
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巩固新课
】
我们崇敬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请用本节课学习的基本观点分析爱因斯坦这段话。
篇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 本文关键词:教科书,设计方案,鉴赏,课程标准,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 本文简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第9课中国古代绘画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美术鉴赏》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鉴赏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绘画是鉴赏模块中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一种运用点、线、面、色彩、明暗、透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 本文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方案
--第9
课
中国古代绘画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
《美术鉴赏》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鉴赏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绘画是鉴赏模块中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一种运用点、线、面、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在世界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作用在于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达到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的目的。
3、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画到山水、花鸟、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延续到清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识,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4、本单元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
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欣赏方法。
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风格特点。
难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概述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重点采用探究式学习,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讲解,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通过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认识。
三、本单元所需教学资源的概述
精美、清晰、大量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片。挂图、画册、视频、光盘、专业书籍、文献、等资料。建议提前安排学生收集、了解相关学习资料。
四、本单元学时建议
1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运用课件播放通俗灵异小说《盗墓笔记》的图片及部分相关文字导入本课内容《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从一本通俗灵异小说《盗墓笔记》说起:50年前由长沙土夫子(盗墓贼)出土的战国帛书,记载了一个奇特战国古墓的位置,50年后,其中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在他的笔记中发现这个秘密,纠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前去寻宝……
人们认识古代文化很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外国像古希腊、古埃及都是这样,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那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是流传着神秘的色彩。
学生共分5组
认真倾听、观看
分组学习。
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通俗热点入手,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讲授新课
1、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这些绘制于丝帛上古老的独幅画表明中国画的基本形态已经确立。
2、敦煌莫高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石窟中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处。其壁画技艺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传承演变和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程。
3、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重视人的神情、情态和性格的表现,为此,画家重视刻画人的眼神、身姿与手势,甚至以适度的夸张与变形达到传神的目的。
为了突出画中人物常常不画背景,而在衣纹表现上则凸显笔法与线条之美。
设色则以渲染之法随类赋彩,从而形成鲜明的中国人物画风格。
4、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引发人遐想。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境界。
5、中国古代花鸟画
宋代是中国古代花鸟画的高峰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一、请第一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教师补充:
岩画、陶画、帛画的代表。
教师提问:
中国画是从远古时代一直就有的吗?岩画、陶画也是中国画吗?
二、请第二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石窟壁画艺术与佛教的流传”
教师补充: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代表。
课堂讨论:
经历了1000多年,为什么敦煌壁画的色彩依然光彩如新?敦煌壁画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三、请第三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隋、唐、五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高峰期”
教师补充:
隋、唐、五代时期人物画的代表。工笔画与写意画。
知识拓展:
鉴藏印——后人在观览了书画作品之后,在空白处盖上自己的名号、斋馆号等印张。
教师提问:
工笔画与写意画是中国画最主要的两种形式。通过作品分析,说说他们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请第四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画山还似山的中国山水画”
教师补充:
宋代与元代山水画代表的比较。寓情于景的意境表现。
课堂作业:
1.倪瓒曾经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述宋代和元代山水画风格上的差异。
要求学生思考后笔头完成课堂作业。
五、请第五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皇帝画家与中国古代花鸟画”
组织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自主赏析。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能否列举出中国古代画家及绘画作品,并能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山水、人物和花鸟画的特征?
第一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早期人类生活中岩画、陶画等绘画的形成。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回答问题:
哪个小组的成员回答的既准确又完整则为取胜组。
第二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石窟壁画艺术与佛教的流传”
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兴起,以及所衍生出的石窟壁画艺术。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思考与讨论:
分组讨论后,哪个组给出的答案最接近于正确答案则为取胜组。
第三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隋、唐、五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高峰期”
学生介绍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宫廷画的兴起,人物画创作进入高峰期。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回答问题:
哪个小组的成员分析的既准确又完整则为取胜组。
第四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画山还似山的中国古代山水画”
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从早期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到后来更倾向表现作品意境的发展历程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完成课堂作业:
思考后将两题的答案书写于纸上。
第五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述
“皇帝画家与中国古代花鸟画”
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帝王对花鸟画的推崇与花鸟画的兴盛。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第五组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赏析宋、元、明、清的花鸟画代表人物、作品及其艺术特点。
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理解。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尝试评述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通过答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帮助学生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成就。
通过讨论使学生充分参与、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佛教的文化背景的联系。
领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知识的拓展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阐述使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行动,让学生作为课上的主体。
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感受中华民族高深的文化境界。
通过课堂作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代表。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独特表现。
学生通过自主赏析,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欣赏方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漫步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殿堂里,充分领会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并且感悟了中国画情景交融的文化意境。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我们民族的艺术,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六、教学评价建议
以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讨论、交流的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以组为单位进行互评、自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各组学习评价表
班级:
组别:
组长:
自评
互评
教师点评
评价摘要
表决
组员名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