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自然灾害,人类,活动,选修,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第二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教具:自制图片、示意图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早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图l、28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
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
阅读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案例①
通过案例学习,理解以下内容:
提高自身的灾前防范意识、掌握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能够减小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中的人员伤亡,这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减灾手段。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
图1、29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案例②
通过对案例②的阅读学习,了解: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可能增加或减少受灾体的易损性,进而改变灾情大小。人类活动对灾情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思考
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点拨: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图1、3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通过图1、32,了解: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而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点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课下活动: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
(提示: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向学生介绍过去几年减灾日的主题及其内涵,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理解,挑选好的短文,出一期板报。)
板书设计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篇2:20XX_20XX学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1课时)规范训练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1课时)规范训练 本文关键词:自然灾害,课时,学年,分布,人类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1课时)规范训练 本文简介: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一课时)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气象灾害34、86地质灾害1、275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1.某日n地发生里氏8.0级地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m地烈度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距离震中较远B.震级小C.震源较深D.位于板块内部2.我国四大高原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1课时)规范训练 本文内容: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一课时)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气象灾害
3
4、8
6
地质灾害
1、2
7
5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某日n地发生里氏8.0级地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m地烈度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离震中较远
B.震级小
C.震源较深
D.位于板块内部
2.我国四大高原中,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解析
第1题,若n地发生地震,则震级和震源深度已为定值,从图中看,m地距离震中较远,故烈度较小。第2题,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是有足够的地表堆积物,地表坡度大,充足的水源,再结合地震的形成和分布可知,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故选C。
答案
1.A
2.C
下图为我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对于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温度距平越高,寒潮频次越高
B.温度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两种之间呈负相关
D.其相关性与亚洲低压有关
4.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严重的季节是春季和秋季,其中的原因是(
)。
A.春季气温逐渐升高,秋季气温逐渐降低
B.春季和秋季降水较少,寒潮加剧危害程度
C.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
D.春季是春小麦播种季节,秋季是冬小麦播种季节
解析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温度距平值越低,寒潮频度越高;温度距平值越高,寒潮频度越低。即两者之间呈负相关。这是因为气温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反之则越低。第4题,题干强调“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季节,主要是春季是播种季节,许多农作物正值返青,秋季是农作物收获季节,许多农作物尚未成熟,寒潮侵袭,农作物受冻减产严重。
答案
3.C
4.C
5.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
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C.植被覆盖较差
D.短时内有大量水流
解析
泥石流必须要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而滑坡是滑坡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滑。
答案
D
二
、综合题
6.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47年~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表
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
地震
水灾
热带风暴
死亡人数
0.72万
15.1万
17.3万
74.5万
(1)写出表中孕育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
火山爆发、地震________,水灾________,热带风暴________。
(2)表中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带风暴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4)右面为某一地区灾后景观图,判断是哪一种自然灾害并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影响及自然灾害的判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表格分清自然灾害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对应关系,了解实情大小与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受灾体的易损性关系密切。(1)主要看发生异变的因子属于哪个圈层的要素,热带风暴是大气的异常变化,它就属于孕育在大气圈中的气象灾害,其他以此类推。(2)影响灾情的因素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特性,从表中的内容可知,造成灾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致灾因子强度。(3)要从热带风暴本身的强度、频率和风暴影响地区的受灾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从灾后的景观看,房屋被摧毁,但不是地震中的倒塌,也不是洪水过后的浸泡坍塌,更不是滑坡、泥石流的掩埋,而是被风力摧毁的迹象。
答案
(1)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2)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的易损性。
(3)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含量高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发生频率高。
(4)台风(热带风暴),从受灾环境看,该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从房屋破坏状况看,不是地震和洪涝造成的。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2010年2月28日巴基斯坦发生里氏6.2级地震;2010年3月4日台湾发生里氏6.7级地震。
材料二
沿某纬线分布的M、N、R三个板块示意图。
(1)分析智利、巴基斯坦、台湾等地多地震的原因。
(2)指出M、N、R三个板块中,分别与智利、巴基斯坦等地发生地震有关的板块。
(3)我国是世界大陆地震多发区,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且危害大。为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智利、巴基斯坦、台湾等地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再根据智利、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出与之相应的板块,任何国家为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都要加强预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
答案
(1)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2)M板块与智利地震发生有关;N板块与巴基斯坦地震发生有关。
(3)加强监测预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第3号热带风暴“莎莉嘉”的中心,于6月10日10时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偏东方大约460公里的海面上,就是北纬19.2度、东经117.4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8百帕。受其影响,6月10日14时到11日14时,南海中北部偏东海面、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台湾海峡南部海面、广东东部沿海、福建南部沿海将有6-7级大风,“莎莉嘉”中心附近经过的附近海面的风力有8-9级,阵风可达10级;广东东南部和福建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大雨或暴雨。
材料二
见下图。
(1)下图中,表示台风“莎莉嘉”过境时的气压变化的是(
)。
(2)图中容易形成热带气旋的海域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热带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气旋是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B.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C.是大气圈中物质运动引起气温突变而形成灾害
D.可形成于热带的洋面和陆面上
(4)2011年6月11日10点汕头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带气旋的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及其热带气旋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热带气旋的基本结构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征。(1)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低。(2)热带气旋形成的必备条件:一是要有广阔的暖洋面;二是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地区只能是热带、副热带的广阔海域,从图中看只有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A点符合。(3)热带气旋就是热低压,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据此可排除B项,确定A项。热低压带来的主要是降水的增多,而不是气温的突变,可排除C项。(4)汕头此时位于台风的旋涡风雨区中,狂风大作,将有强烈的降水天气过程。
答案
(1)A
(2)A
①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②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
(3)A
(4)狂风大作,将有强烈的降水天气过程
篇3:20XX_20XX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选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选修 本文关键词:自然灾害,选修,学年,人类,新人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选修 本文简介: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章末检测一、选择题中新社福州2013年3月26日电据福建省民政厅26日透露,受23日至24日的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南平、三明、宁德3市19个县(区、市)13.6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和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1.2万人;5.8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10.9千公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章末检测新人教版选修 本文内容:
第1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章
末
检
测
一、选择题
中新社福州2013年3月26日电
据福建省民政厅26日透露,受23日至24日的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南平、三明、宁德3市19个县(区、市)13.6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和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1.2万人;5.8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10.9千公顷,其中绝收1.9千公顷。截至25日9时统计,福建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元人民币。据此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灾害
(
)。
A.属人为灾害
B.致灾因子是纯自然作用
C.致灾因子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D.是战争造成的
2.材料中的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毁灭
D.环境受到污染
3.下列不属于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是
(
)。
A.自然作用
B.人类活动
C.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叠加
D.人类和人类社会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基本构成要素。第1、2题,由材料内容可知,本次灾害是由雨雹造成的,因此其致灾因子为纯自然作用,在这次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财产损失。第3题,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人为灾害是以人为因素为主导,人类和人类社会是灾害的受灾体。
答案
1.B
2.B
3.D
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
(
)。
A.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D.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解析
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成正比,但防抗灾能力与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成反比。
答案
C
5.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与泥石流发生概率关系的是(
)。
解析
坡度大,风化程度强、土体含水量大,泥石流的发生频率高。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泥石流;而植被覆盖率低,坡面缺少植被的保护,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
A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据此回答6~8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每平方千米)
与震中的距离(千米)
地震发生时间(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凌晨4∶00
7.1
1
820
6.从表中材料看,下列哪一项不能明确判断出来
(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产生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7.造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可能原因,从以上材料中看出的是
(
)。
A.Y地地质脆弱
B.Y地人口密度大
C.Y地离震中近
D.Y地地震发生在夜间
8.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
)。
A.洪涝、海啸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火灾
D.泥石流、寒潮
解析
考查地震要素,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及自然灾害之间的链发现象。洪涝为水文灾害,台风、寒潮为气象灾害。
答案
6.A
7.D
8.B
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9~11题。
9.该地理现象是
(
)。
A.地震
B.台风(或飓风)
C.赤潮
D.梅雨
10.下列省区中,受该地理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
A.豫
B.琼
C.藏
D.沪
11.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
)。
A.东南亚
B.中美洲
C.孟加拉湾
D.几内亚湾
解析
该地理现象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向西北方向的陆地移动,应为台风。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离台风源地较近的海南岛。根据台(飓)风的移动路径,主要影响大陆东岸,非洲的几内亚湾位于大陆西岸,出现频率较小。
答案
9.B
10.B
11.D
中国气象报2011年2月19日报道
受东移冷空气影响,2月18日,甘肃省敦煌、高台、兰州等地出现明显扬沙天气,金塔县出现沙尘暴天气,最低能见度约为900米。这是甘肃今春出现的首场沙尘暴。据此回答12~14题。
12.与本次沙尘暴形成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
①暴雨
②干旱
③工业化
④荒漠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此次沙尘暴形成因素造成的最突出的影响是
(
)。
A.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
B.人员伤亡
C.社会秩序混乱
D.心理伤害,精神痛苦
14.我国西北沙尘暴的致灾因子是
(
)。
A.纯自然作用
B.纯人为作用
C.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D.自然作用诱发,但发展过程受人类控制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荒漠化现象广布,但放牧和开垦诱发荒漠化加剧。从整体上看,干旱的荒漠化地区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可在短时间内使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明显扩大。荒漠化使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降低,进而加重贫困和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
12.B
13.A
14.C
新华社北京2010年8月24日电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24日说,我国松材线虫病疫区已扩大至江苏、浙江、安徽等12个省份的113个县(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癌症”,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是松树的一种危险性和毁灭性病害,是国内外要求控制和消灭的一种检疫性病害)。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松材线虫病害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传染容易
B.致死速度快
C.蔓延迅速
D.危害树叶
16.下列属于常见森林虫害的是
(
)。
①松材线虫
②松毛虫
③杨树蛀干害虫
④泡桐大袋蛾
⑤蝗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
第15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松材线虫病具有传染容易、致死速度快、蔓延迅速的特点。第16题,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属森林虫害,而蝗虫属于农作物虫害。
答案
15.D
16.A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17~19题。
17.图中a、b、c三地区气压P相比较
(
)。
A.Pa>Pb>Pc
B.Pa<Pb<Pc
C.Pb>Pc>Pa
D.Pb>Pa>Pc
18.当图中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
A.沙尘暴
B.干旱
C.泥石流
D.寒潮
19.图示时间,寒潮易发生的原因有
(
)。
①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冰雪覆盖,气温低、气压高
②冷气团势力强,易从高纬向低纬流动
③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小
④北半球较低纬度暖气团势力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
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判断:Pa>Pb>Pc;图示中,北半球出现强大冷高压,应为冬半年,而泥石流的出现需要强降水为动力,一般出现在夏季。冬季冷气团势力强盛,南北温差大,易出现寒潮灾害。
答案
17.A
18.C
19.D
20.若此图示是以甲为中心的等震线图,则
(
)。
A.同一等震线上震中距相同
B.破坏程度表现为甲>乙>丙>丁
C.各点数量关系为丁>丙>乙>甲
D.甲点为震源
解析
由题目中的条件“是以甲为中心的等震线”可知,甲处为震中位置,烈度最大,等震线的数值自甲处从西向东递减,破坏程度及数量关系都是甲>乙>丙>丁。
答案
B
二、综合题
21.读下面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________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________海域上空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________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________月最为频繁。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涝渍两种类型。涝渍多发生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两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分别是________圈和________圈。
(4)受洪涝灾害与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性是________,从灾害发生的时间上看,这两种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性。从灾害发生的空间上看,这两种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性。
(5)灾情大小通常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图中两种灾害的灾情往往特别严重,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
台风和洪涝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两种自然灾害,其中台风多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的洋面,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其多分布于降水较多的近海地区,两者的灾情大小往往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
(1)副热带
西北太平洋
12
7~11
(2)洪水
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3)大气
水
(4)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群发
群聚
(5)衡量标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原因: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财产富集,工农业发达。
22.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二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三
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
材料四
时间
震级度(km)
震源深
首都距震中距离(km)
伤亡情况
海地
2010年1月12日
7.3级
10
16
伤亡约55万
智利
2010年2月27日
8.8级
60
320
伤亡近千人
(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的边缘,图中①②③④⑤都位于此带上;而⑥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2)题,依据③、⑤分别位于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可判断③位于太平洋与亚欧板块交界处,⑤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注意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属于印度洋板块,则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材料中显示一系列地震的发生及其危害,结合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特点,可分析回答自然灾害的特点。第(3)题,地震损失大小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建筑物抗震性能密切相关,材料三、四显示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首都距震中更远,且房屋抗震性能优于海地,所以智利地震带来的损失较小。
答案
(1)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①②③④⑤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⑥
(2)印度洋
亚欧
美洲
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
(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23.新华网达卡2009年9月6日电
据孟加拉国私营通讯社孟联社6日报道说,
流经拉杰沙希县的帕德玛河(在印度境内为恒河)上游水位上涨,使该地区洪水泛滥,目前已有19人死于洪水导致的蛇咬、翻船及各类疾病。下图为孟加拉国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属于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是什么?
(4)从气候、地形因素归纳洪涝多发区的分布。
解析
本题层层递进考查了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和分布。由图中河流分布、流向及经纬度分布可知该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及气候状况。洪涝的形成既与自然环境状况有关,也有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结合孟加拉国洪涝多发的自然原因归纳洪涝多发区的分布规律。
答案
(1)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洼,北高南低
(2)热带季风
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大;分雨季和旱季
(3)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4)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以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为主的湿润地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多洪涝。
24.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从地形条件看,泥石流多发地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请你指出泥石流多发地所处的高原或山脉的名称,并说明山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从降雨条件看,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3)图中A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山脉分布区,但为什么这里是泥石流多发地?
(4)图中B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地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分析其原因。
(5)在泥石流多发地,要避免和减轻泥石流危害,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地表起伏大,因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松散物质,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
(1)欧洲中南部有阿尔卑斯山,欧亚两洲分界处有乌拉尔山,亚洲中部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天山、阿尔泰山、横断山等,北美西部有落基山、南美西部有安第斯山等。原因是:①山地坡度陡,泥石易被雨水冲走。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等。
(2)小雨时,地表泥石不能被雨水带走,泥石逐渐积累。一遇暴雨,积累的泥石便随水而下,形成泥石流。
(3)①这里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②在干旱地区,往往降雨变率大;③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
(4)①B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②B地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③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
(5)①植树造林;②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
2011年到2012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
(2)读材料二,分析导致该地区2011~2012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3)读B图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解析
第(1)题,地形的名称及特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第(2)题,该地区2011~2012年发生严重旱情的原因有气象气候因素、地形、植被、农业种植结构等。第(3)题,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要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
(1)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2)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
(3)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