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信仰的路径》word版 本文关键词:通向,路径,信仰,word
《通向信仰的路径》word版 本文简介:通向信仰的路径左亚文:通向信仰的路径是多样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宗教才能真正解决人的信仰,而其他的路径都是不完善和不彻底的,这种观点是偏狭的。不可否定,宗教是人们通向信仰的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特别是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但是,它绝对不是唯一的路径,也不是一条必要的路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人们还可以经
《通向信仰的路径》word版 本文内容:
通向信仰的路径
左亚文:
通向信仰的路径是多样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宗教才能真正解决人的信仰,而其他的路径都是不完善和不彻底的,这种观点是偏狭的。不可否定,宗教是人们通向信仰的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特别是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但是,它绝对不是唯一的路径,也不是一条必要的路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人们还可以经由其他多种路径通达信仰。与此同时,在信仰的路径上,其选择也有一个合理和不合理性的问题。
一、通向信仰的两条基本路径
黑格尔曾经指出:“宗教与哲学内容虽同,而形式却异。”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宗教和哲学是解决信仰的两条基本路径。
应该说,宗教和哲学的起源及其存在根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其认知的路径和路向却有所不同。
首先,它们都源于人们对于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惊讶”和恐惧。例如,对于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的不解,对于日月星辰、茫茫宇宙、浩浩苍穹的迷惑,对于星坠、木鸣、旱涝等自然灾变的惊恐,乃至对于做梦、思维、疾病、死亡等现象的无知,使人们产生了“万物有灵”、“灵魂不死”、“自然崇拜”、“祖宗崇拜”等宗教观念,继而在此基础上逐渐抽象出了至上神的概念。恩格斯晚年所写的最后一本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曾分析了这一现象,他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后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关于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该怎么办。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恩格斯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客观上讲,它源于人们对于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认知,尽管这种认知所采取的是一种神秘化的方式。同样,哲学亦起源于惊讶,这正如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所讲的:“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但是,哲学与宗教不同,它对那些使人感到“惊讶”现象的理解一开始所采取的就是一种拒斥神灵的理性态度。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就对“星坠”、“木鸣”这些自然界的怪异现象作了这样的解释:“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显然,荀子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所遵循的是一条理性的哲学路向。
其次,宗教和哲学都根源于人们的思想本性和本质,这就是对于宇宙人生这些无限的未知领域的不懈探求。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从个别的和具体的事物开始的,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一般乃至整个世界的理解。这是由人的不断超越的思想本性和本质决定的。思想本身内在地隐含着一种打破有限而趋于无限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它决不甘于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经验知识,更不愿意去过一种动物般的生活,而是企图像上帝一样通晓一切宇宙的奥秘,并获得关于人生的终极价值。这就产生信仰的需要。但是,人终究不同于上帝,由于其有智慧而又智慧之不足,有思想而又思想之有限,因而对于无限性对象作绝对的和终极的认知,只能通过哲学思辨和宗教神灵这两种基本方式来实现。这就是哲学和宗教得以产生的深层的思想根源。
哲学的思辨所借助的是科学理性的逻辑推演,它所注重的是其理论的自洽性和说服力。哲学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它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根本上说,理应遵循理性的原则,并将其贯彻到底。但是,它却要越过科学理性的界限,去冒险涉足那无法经验实证的黑暗的无限世界。这是否违背了科学的理性原则呢?应该说,这种哲学的冒险由于逾越了科学理性的范围而牺牲了它的实证性、确定性,然而它并未因此而放弃和背叛科学的理性原则。毋宁
说,它是以理性的原则为中介,实现了由经验的有限到思想的无限的跳跃。在这一惊险的跳跃中,理性的原则始终伴随着它,并以此为前提。这就是说,所有关于无限对象的终极思考,都是合乎理性原则的,并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具体的验证。例如,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永恒运动性,关于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性”,关于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关于人性的矛盾性和变动性等,尽管对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作出一个科学的检验,但是却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印证和检验。
而宗教的神灵则是通过将无限者人格化和神圣化的形式来达到对于一切不可知现象的认可和接受,它所注重的是人们在心灵和情感上的虔诚和信服。在人类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中,不管人类的科学认识水平提高到何等程度,在其面前总是横亘着一个几乎是无限的自在的未知世界。对于这个无法直接感知的未知世界,人们除了运用哲学的逻辑推演和理性思辨外,一个更为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人格化的方式将其同化,从而有效地建立起人与这个异己的世界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把整个未知领域想像成一个充满神性的神灵世界,并且在这个神灵世界中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即至上神。这个神不仅与人亲近,而且其本身就代表了最完美的德行和理性,因而成为人类的救世主。一般认为,宗教是非理性的,因为它离开理性的原则去构想一个未知的领域。其实,这个判断不完全准确。诚然,宗教的逻辑起点是非理性的,但是,它所想像的神灵世界却是完完全全理性的。因此,可以说,宗教从非理性出发,却引出了合乎理性原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宗教也不失为一种满足人的信仰需要的有效路径。把宗教简单地判定为人们主观的幻想和神话谬误的堆积是浅薄的。
二、宗教和哲学信仰的历史考察
自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之后,宗教和哲学就一直成为人们通向信仰之路的两种基本选择。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宗教作为真理的表象形式,它的优点是易于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纯粹抽象的哲学思辨却是芸芸众生难以理解的。因此,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广大民众大多信奉的是这样或那样的宗教。即使在科学昌明的当今时代,全世界的各类宗教信徒约占总人口的80%,约为56亿多人。其中基督教信徒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3%,伊斯兰教信徒约为19.6%,佛教信徒约为6%。除此之外,还有十几亿人信奉印度教、犹大教、民族宗教或其他宗教。而且,对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来说,大多数自称没有明确宗教归属的人并不等于没有宗教信仰。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民众都不同程度地信奉民间宗教。中国的民间宗教是一种具有东方智慧特色的宗教信仰形式,它虽然没有正式的宗教组织机构和统一的制度仪轨,甚至没有十分清晰的至上神的概念,但是,它虔诚相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其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花一叶都具有神性,因而与人相通。尤为可贵的是,这种民间宗教形式是自由的和开放的,不仅国内的各种神祇各安其位、和谐相处,而且对于国外各方神圣的光临也持开明接纳的态度。因此,无论是百姓还是知识分子,往往都自由出入于儒、释、道等多教之中,并且对于民间星罗棋布的各类庙宇、菩萨、神位等都一律怀着尊崇的心态,所谓“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就是对中国民众宗教信仰行为的一种生动描绘。
然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大多以儒家思想为自己的信仰对象。尽管理论界对于“儒学是否为宗教”至今还在争论不休,但是,一个不可否定的客观事实是,儒家思想能够为人们的信仰提供足够的思想资源,能够为人们的心灵世界构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同样,不可否定的是,儒家思想对宗教采取的是一种“存而不论”的自由态度,它不反对人们信神,但自己却始终秉持“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主义原则。它的学说不缺乏神圣性、至上性和终极性,它通过“天人合一”、“天人相和”的思想,实现了人向至圣境界的升华;它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揭示了人的生命的终极价值。因此,如果说儒家并非宗教的话,那么,它却起到了一种宗教的作用。这就是说,儒家在本质上不是宗教,而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学说,但是它却具有宗教性,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高地。
即使在西方世界中,仍然有一部分人是不信奉任何宗教的。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在高学历群体中,宗教的影响更小。例如,在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只有7%的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不能说,这部分人士就没有任何信仰。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以各种世俗的哲学思想理论来作为自己的精神信仰的。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和哲学不是截然二分的,它常常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也没有纯而又纯的宗教。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中都蕴含了丰富和深刻的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同样,不管何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学说包括无神论思想,其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渗透了某种神圣化乃至神秘化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许多非宗教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其哲学思想中仍然存在着“天命论”、“泛神论”乃至宗教神论、偶像崇拜等思想元素的缘故。
三、马克思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那么,马克思对于信仰路径的选择持何种观点呢?无疑,马克思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反对宗教神学的。马克思在许多文章中对于宗教神学都作过深刻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宗教的根源在于现实世界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丧失,而上帝不过是人的这种异化本质在天国中的虚幻反映。因此,人的本质回归不能在虚幻的宗教神学中去寻找,而应该通过改造和改变现存世界来重新获得。
但是,马克思主义决不反对人的信仰。他们认为人的信仰要通过科学的世界观理论体系来建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所一贯倡导的主张。他们强调共产党人首先要确立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信仰观,同时也有责任向广大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宣传这种世界观和信仰观。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束缚和禁止人们的信仰自由。信仰自由历来是我们奉行的一项既定的宗教政策。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