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读后感

日期:2021-05-2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读后 本文关键词:天朝,读后感,崩溃,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读后感 本文简介:《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关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探索史与斗争史,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封闭自足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史的历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没落,尽管封建势力在苦苦挣扎,但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轧得粉碎。作为文科生,我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读后感 本文内容: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关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探索史与斗争史,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封闭自足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史的历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没落,尽管封建势力在苦苦挣扎,但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轧得粉碎。

作为文科生,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现在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关于这本《天朝的崩溃》,《天朝的崩溃》是作者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可是当今社会更多的是关注鸦片战争的意义,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茅教授在书中专门分析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是犯错的,并对战争涉及清王朝的种种史实进行考证,对种种陈说予以分析,另外还对这次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加以评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正视以往的错误。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一个民族理应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自我批评。为此,作者从多个方面详实的再现了鸦片战争中的情节,并深入的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且有许多独到而极具颠覆性的学术观点。

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告诉中国人这样一个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曾论及这样的问题:“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茅海建教授正是这一观点的认同者。作者就武器装备、制造工艺、武备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经过这样的对比之后,就不难发现清军的落后了。在西方的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赖以为生的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西方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英方已经使用初步发展的火器时,清军却是冷热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当一部分还是明朝的遗物,质量差,铸炮工艺落后,弹药少,几近报废的程度,而火枪也不过是极其落后的鸟枪。而作用更大的海军,差距则更大,清方的防御系统——炮台、城,却又相当的落后,以至于根本无法抵御英军强大的火力进攻。另外还有就是英军已经有着近代军事技战术,最好的例子关天培的虎门,一流的的将领,一流的防御体系,在天朝可谓是最好的防御体系之一,可是却轻而易举地被英军攻破。英军的强大以及清军从未领略过的战术是英军制胜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不仅仅虎门之战,鸦片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争清军的失利都是由于军事上的原因。所有这些很自然的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近代化。在正规作战中,对近代化的敌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来取胜。

这样的观点是我以前所没有注意到的,确实如此,一支现代化的部队即使战术再劣拙,在对阵装备战术极其落后的军队时很难说有什么劣势。况且,即使以前接受的一些观点,如清军在兵力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并且可以在本土作战以逸待劳其实若是仔细分析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清方当时的常备军有80万之多,可这些兵力是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实际驻守于某一地方的兵力并不多。调兵又要涉及时间和空间,以当时的条件,调兵实际上的作用甚微,并且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财力和物力。而英军却可以相对集中兵力,加之其舰船的先进技术,部队机动性甚强,使得清军反而疲于奔命,并没有以逸待劳的优势。加之,日久承平,军队腐化,训练废弛,军纪荡然,清军的战斗力已经很差。另外还有就是时下很多观念认为当时只是官场腐败,殊不知当时的清军已经存在着普遍腐败的现象,下层官兵在作战时一触即溃对于战争的失败负有很大的责任。

对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当事人的评述,作者是从林则徐禁烟开始说起。在我以前接受的教育中,林则徐是不容任何质疑的,林则徐被描述成了神话。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林则徐在当时甚至是现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人物。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对敌情进行了相应的判断,却错误的估计了当时情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可他的部署却是几近于“书生议兵”式的想法,根本无法抵御船坚炮利的英军的进攻。可是出于历史的巧合,英军并未直接对广东发动进攻,而只是封锁了广东沿海,但这绝不是因为英军惧怕林的武备。可是这却给后人造成了假象,即使当时的人也认为只要采取林则徐的策略则必胜无疑。正是出于这样的误会或者说巧合,林则徐不可战胜的神话占据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并流传至今。其实今人关于林则徐在战争中思想发生变化的这一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林被称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后来林多方搜集资料编成《四洲志》,可是研究表明林被贬伊犁后,更关心的是人事变动和自己的复出。这些说法都是值得我去思考的,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也不可一厢情愿的认为谁怎样怎样。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史料去研究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自然地我们不能苛责古人,换位思考,历史人物的思想不可能过度地超出其所处的时代。

另外一点深刻的教训则是清朝官员思想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战争中的清方官员一开始都是主剿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英军的船坚炮利,当他们领略到英军的厉害时,又变成了主抚。如后来的颜伯焘,一开始对于其斥资几百万两白银修建的防御工程非常自信。可是“他的这种自信,是因为他坐在无知于近代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愚昧的厚垫上。”后任的两江总督裕谦也犯了同样的毛病。虽然裕谦对于剿灭英夷极其用心,可是他心目中对英军的实力估计仍是模糊不清的概念,也没有将英军的种种优长一一辨明清楚。其实不仅仅这二人,鸦片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清方官员都是这样的情况,缺少这种对近代化的认识,对当时世界的了解。促成他们强烈的主剿观念实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外夷的偏见,以及理学的教导。这样的事实说明大清朝的官员在处理近代国家事务时还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而对近代化的事物则是一无所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的中国还停留在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上,对西方已经踏入工业社会一无所知,不晓得所谓的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已经踏入近代化社会,而仅仅还认为他们不过和以往的边境蛮夷一样。这种思想上的落后、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无知、对近代国家事务的愚昧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者对每一个战争中重要角色的战后的表现的剖析和评论同样是发人深省的,包括林则徐、琦善、伊里布、杨芳、奕山、刘韵珂、耆英等12位人物。他们对战败体会最深,理应有猛烈的反省,有复仇的欲望。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或者毫无反应,或者“柔夷”,或者阴制,唯有林则徐一人是对抗的态度,可是作为一名富有思想的政治家,林就应该具有更高的眼光,进而思考到关于近代化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些并未看到。蒋廷黻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写《中国近代史》时曾有这样一句话:“从民族里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确实,在分析鸦片战争中中方的这些士人精英时,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致命伤。因为这些人物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官僚将领,甚至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人物,可是他们没有觉醒,更不用指望其他的士人了。通过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反思,这种思想上的麻木愚昧似乎更值得今人去反省。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书中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

我曾经思考过:就是因为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军签署了《南京条约》,才使中国现在人对于耆英的印象变成懦弱。可是如果耆英不投降,带来的只会是更惨重的损失,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于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过不去,可是对老百姓而言,却是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

但现在看来,作者的想法更符合当时的国情,他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理性地分析比较,避免这场血的战役。我们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样走上自强之路。虽然如今想来,这不失为正确的策略,但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无法倒退与逆转,而清政府自认为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自己在世界之峰,又怎肯做个缩头乌龟主动屈服呢?但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打这场战役,中国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样的道路,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当然作者的观点虽然只是假设,但仍是相当成熟的。从文中的这一段话便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两个需要分清的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该抵抗?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没有疑义,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

其次,它围绕一些晚清时期我们所认为的汉奸及英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最大的亮点就是它阐述了真相,将教科书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还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对于林则徐的了解仅限于虎门硝烟这一事件,认为像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极端,给英军提供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自大腐败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难道林则徐也不知道吗?明明知道自己敌不过强大的英军,还要用这样的行径去惹怒对方,不光清政府不会赞颂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难道你可以补偿吗?

书中却进一步写出了林则徐的真实人物性格,他只不过又是一个被清政府官场蒙蔽的普通官员,发配出去后仍然败在“官场”二字上,复出无力,阻挡不了英军的入侵,这“天朝”连最后的精良指挥都敌不过英军,大局又如何稳得住?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将不堪一击的清政府逼向了绝路。辛亥革命的一发动,“天朝”就此崩溃瓦解。

真相与记录总有一点偏差。其实到了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似当年嚣张跋扈,倒是想改变这千年世袭的帝制。可惜孙中山等人没有给清朝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是在改革几天后直接将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条道路:仍然保留皇帝这样的称号,但皇帝不掌握实权,只是类似于国家的象征。

世事难料,中国曾经有那么多条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许今天的中国就完全不同。之所以这么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在清朝,细想也可以发现:是因为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为井底之蛙的愚昧,还是因为外国的侵略?其实都不是,是历史的潮流在前进,而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间崩溃的铺垫。

清朝不幸的处在了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在全世界都在“资本主义化”的大潮下,清政府对内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对外闭关锁国,在封建制度已经从根本上腐朽的情况下,局部的改善已经不能挽救这个破落的王朝,最终天朝美梦在一声炮响下猛然惊醒,一切不过也就是一场梦……

篇2:《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天朝,读后感,崩溃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本文简介:读《天朝的崩溃》有感鸦片战争悄无声息的开始,却响如枪炮,摧残着国人的身体与灵魂,打开了闭关锁国已久的清王朝的大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鸦片战争再研究”,是对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以及结果做了升入的剖析与总结反思,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理智地批判。此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本文内容: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鸦片战争悄无声息的开始,却响如枪炮,摧残着国人的身体与灵魂,打开了闭关锁国已久的清王朝的大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鸦片战争再研究”,是对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以及结果做了升入的剖析与总结反思,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理智地批判。此书引经据典,论述有据,可谓理性公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铭记历史,吸取教训与经验,才能更好地改变现状,开拓未来。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一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因此,研究鸦片战争的意义不止停留在反思历史,更体现在如何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不落后与世界大潮,导致被侵略被剥削的惨痛结果。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茅先生从“卖国贼”琦善说起,探讨了这一充满疑问的人。这本书对琦善的评价不同于其他史书作品,没有如何描述一个卖国贼的种种行径,而是分析实际情况,否定了他卖国贼这一身份。这种理性分析的精神和个人的独特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其实琦善开始就支持禁烟,而且他作为直隶总督,查禁的鸦片数目居全国之首。他到任之初也是积极备战,只是目睹了实力差距上残酷的现实才改变了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相对明智的作法。他的“卖国”并非出于主观,在当时情况下,换了其他人,甚至林则徐留任也不可能有更圆满的解决方法。后来的奕山、伊里布、耆英等人上任之后只为保住官位,做出的事更是敷衍,虚无,反而琦善留下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不可预料的,而是列强侵略计划中的必然之路。当时的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亚洲的下一个主要侵略目标就是中国。闭关锁国后的清王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英国开始走私毒品鸦片,谋取暴利。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远征军侵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不过,这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在于清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多数官员在其职不谋其政,致使百姓不求上进,于是少数百姓精神颓靡,吸食鸦片后,就像堕入深渊,如行尸走肉,这样的民族弱不禁风,外强不必费多少火力即可击垮。况且当时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有人说兵器上我们处于劣势,但兵力上我们处于优势啊。当时清军总兵力达80万,是世界上一支最庞大的常备军,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14万,总兵力也仅20万,与清军相比,大约1:4。与清军相差悬殊的英国兵力怎么这么轻易将清军击垮呢?这让我想起三国时期曹军70万大军被火烧于赤壁的场景,但又不尽相同。这要归结于清军的编制问题,清军的最重大的日常任务就是维持政治秩序的安定,而无忧患意识。也就是说可以投入作战的数量很小。并且封建社会一向是注重上层的统治,文官的权利要远大于武官,真正作战时军力调用不当,加重了士兵的压力,败北之势无法挽回。

这场战争涌出不少民族英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首先想到的当属林则徐。我接触到的对禁烟功臣林则徐的评价绝大多数是正面的,导致中国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那场“鸦片战争”,林则徐则是重要的当事人和参与者之一。略掉那些历史的“细枝末节”,林则徐也还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正是那些“细枝末节”,记录着林则徐的是非功过。林则徐禁烟,是在救一部分国人的灵魂,救这个存亡之际的民族,是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做法的细节之处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其惩处了吸鸦片和卖鸦片的中国人,但却没有处理那些保护走私鸦片的官员。其实实际上是不敢违反清朝官场的“规则”。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导致吸食鸦片的行为到民国也没有断绝。当然,断言虎门硝烟是对是错是不明智的,因为对错往往相伴而行。读到这里,我懂得了分析历史一定要理性,既不能把林则徐当作是抵御外强的神,也不能因其一些错误就将他的功抹去,毕竟人无完人,对与错都推进了历史的向前发展,而与我们而言,最好就是吸取教训,汲取经验,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在于中国的全面落后。鸦片战争之后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没有对此进行深刻的总结,换而言之没能全面推翻清政府,彻底将封建君主制打入到历史的角落。

书中介绍了更多的历史细节和许多埋没于功与过的讨论之下的历史真相,在当代中国,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遥远而意义稀薄的事情。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对历史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思想不能片面和保守。理性分析,客观评价才是最正确的态度。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我们要以史为鉴,对历史的真相有着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经验,而后有所作为,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天朝的崩溃》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读后感》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读后感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读后感》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