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复习 本文关键词:高二,地域,复习,地理,生产
高二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复习 本文简介:学业水平测试知识要点---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2、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
高二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复习 本文内容: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要点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4、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混合农业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地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二)工业集聚
1.形成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
(1)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之为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
⑴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⑵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如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把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
②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建成的。
2.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业地域
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
区域特点
举例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区域
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工业区等
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工厂多,工厂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
面积广,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等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区域
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
主要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
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势力较小
很少有“糖果城”“糕点城”
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
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宜运输的货物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产、金属、牲畜等工农业原料及产品。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益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输较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航空运输
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运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它矿浆
2、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⑴投资少、运量大、运费低;
⑵速度快;
⑶连续安全运输。
不同的运输方式对上述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抱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多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如,“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市。
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如筑波市。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⑴主要交通线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省嘉兴市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
⑵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例一:我国清末大运河的淤塞,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例二: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得到充分发展,扬州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而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发展迅速。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形态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要少于平原地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
原因分析: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
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⑴布局原则: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原因: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
⑵布局位置: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