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姗姗-学年笔译课总结 本文关键词:笔译,姗姗,学年
吕姗姗-学年笔译课总结 本文简介:【转载】原文地址:几位同学的期末总结(1)——吕珊珊作者:李长栓时间过得飞快。记得第二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还盼着这个学期早点结束,不用再做栓哥的作业了;现在学期真的走到了尽头,反而觉得若有所失,有点难受,不想这么快就结束。对于自己在笔译上到底取得了多大进步,我自己并不敢说。做一辈子翻译要学一辈子翻译,翻
吕姗姗-学年笔译课总结 本文内容:
【转载】原文地址:几位同学的期末总结(1)——吕珊珊
作者:李长栓
时间过得飞快。记得第二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还盼着这个学期早点结束,不用再做栓哥的作业了;现在学期真的走到了尽头,反而觉得若有所失,有点难受,不想这么快就结束。
对于自己在笔译上到底取得了多大进步,我自己并不敢说。做一辈子翻译要学一辈子翻译,翻译这门技术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每次看到栓哥和周老师为了上课所作的精心准备,所花的大块时间,我都非常感动。记得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我坐在第一排,周老师做最后总结的时候很激动,我自己也感动得想哭。我还清楚地记得周老师和栓哥说过,只有经历过艰苦的训练和不断的积累,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到高端翻译的机会到来时才能抓住,否则永远都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水平。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吃苦,才有可能长进。
平时每次作业都要花将近三十个小时的时间,有时候真的很累,偶尔也会抱怨一下,觉得读了研究生,居然成了作业的奴隶,这是何等的悲惨。但老师为了给我们呈现精彩的译文和讲解,又花了多少个三十小时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想到这里,我就有了动力,认为这苦吃得很值。现在想起来,当初的苦涩都变成甜蜜的回忆。如果说我的翻译水平提高得有限,我却从这门课中学到了更多的对翻译乃至对人生都至关重要的东西:
第一,时间统筹。第一学期的时候,我做作业大都是在第二个星期才开始,时间就比较紧,还要交给外教审校,有时候邻近deadline还得猛改,压力真的很大,交作业时真的有头脑要爆炸的感觉。后来我渐渐觉得自己应该采取主动,把时间统筹好,不能等到该交作业的时候才开始着手,把自己陷于完全被动的境地。于是我基本上是每天早晨起来到上课之前都会做2个小时,这样不管是查资料、组织句子,都是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完成,效率比较高,电脑网速也快。在该交作业的前一个周末再集中与同学讨论、修改。虽然我的分数不一定是最高的,但这并没有关系,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在精力最集中、态度最认真的时候处理最艰巨的学习任务,我觉得心里很踏实,对得起自己,这就足够了。记得周老师曾经说过:“译作体现的是译者本人,是一面镜子。当你自以为轻松“搞定”了作业和老师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是对自身能力的轻蔑?因为不看重自己,所以哪怕是自己的作品,也等闲视之?”我知道自己的翻译水平可能有限,但是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我每次都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正视自己,而不是看轻自己,我就一定会有提高,哪怕这种提高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二,平和的心态。我本科是学法语的,所以比起英语系的同学,有一定的劣势,译文可能没有他们的流畅、地道。但是我应该算比较踏实,用功的一类。我并不在乎自己得多少分,是否排在前列,我只想在每次作业都认真完成,希望在经历了长时间、充足的调查之后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为自己将来做翻译积累知识和经验。所以我的心态比较平和,也很喜欢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汲取他人闪光的思想。有时候觉得做笔译就是在培养耐力。如果一个人能够耐着心,踏踏实实地做完一篇译文,耐力一定能得到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压力大、任务重的挑战,如果浮躁不堪,很有可能完不成任务。翻译极大程度锻炼了我的持久性和耐力,让我能在高压力下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对于以前浮躁的我来说,是莫大的进步。老师曾经说过,高翻是个浮躁的地方,整个翻译界也是个浮躁的地方,我很庆幸能在这浮躁的地方让自己的心境平和下来。
第三,对翻译的更深刻的理解。来高翻之前,我也对这块神圣的净土存在着理想化的“偏见”。这一年的学习帮我纠正了很多对于高翻不切实际的想法。大三大四的时候就有过一些笔译的经验,只不过当时是法语,而且只限于交差,挣钱,有时候不求甚解就想当然地翻译,与翻译机器无异。高翻第一学期接触到了栓哥的“教育客户”的理念,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很有必要,但是比较难以实施,因为大多数翻译公司都不会让翻译与客户沟通,而且稿又催得特别急,译员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不错了。不过我后来还是严格按照栓哥的说法做了,而且成功了,所以感触良深。有一次我为一家律所翻译一个中文译成法语的合作意向书。时间比较急,我非常认真地做完了,花了很多时间,还请了3个法国人,包括我在北大的外教进行了修改。之后按时交稿了。但是后来律所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让我十分恼火,也很感慨。他们请了一个据说在法国旅居了多年的中国人给我校正,总的评价是:“我觉得法文版本跟中文版本的内容是一样,但是写得没那么仔细。”但当我看全文的修改时却只看到了3个批注,其中一条批注还是:“这个地方我认为不适合,但是我也想不起应该怎么改才合适”。我当时就感叹客户是多么地无知,我自己也觉得很委屈。如果这位修改人士能像栓哥和周老师那样批改,明确地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我会心悦诚服。但是这种近乎批评的指责我认为并不恰当,于是我决定按照栓哥的方法教育一下客户,就写了一封信给客户,如下:
我很欣赏贵所严谨的作风。只是有几点说明,作为学翻译的人,我有必要强调一下:
我的译文是3个法国人校正过的,其中进行了很多讨论和修改,删除了很多“中式法语”。中文向来冗长多余,一个意思说好几遍,中国人也不觉得累,还乐此不疲,这是中文的特点,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法语要求简洁明了,最忌讳重复和冗长,意思到位即可,切勿重叠。所以我在和法国人校正时删掉了很多赘余和不言自明的成分。3个词能够表达清楚的意思就没有必要紧随原文一字不差用10个词表达出来。这是翻译学最忌讳的东西。例如:“师资力量是中国教育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句话里的“教育事业”如果在法语里把“事业”翻译出来,那就是最糟糕的翻译了,只能得0分。因为这不仅让外国人觉得中国狂妄自大,动辄就是什么“大计”“伟业”之类冠冕堂皇的但丝毫不带任何实际信息的话,而且他们认为中国人还是脱离不了封建社会,官僚主义的臭架子。
所以我的译文把那些中文里的“口水用语”进行了精简。这样才是地道的法语。我的法语水平远远比不上法语母语者,但是3位法国老师给我相同的意见,我就不能不听。我想陈小姐对于我的译文“写得没那么仔细”的评价应该来源于这里:我没有一字不差地把中文转换成法语。但是有一点我要说明,如果我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最终受罪的人是那些读我译文的说法语的人。
我并不是为自己辩护什么,也丝毫不认为自己的翻译十全十美。我离那个境界还远得很。只是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让你了解我翻译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如果我的译文真的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而且专业人士给我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我非常乐意接受。我也能从中学到真东西,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但是我很难接受别人在翻译之前做了很少的调研,或者根本没做调研,就对我的译文作出“翻译得不仔细”的评价。在我看来,这近乎“否定”。
我的每一个用法,每一个术语都经过仔细调研和查证。翻译之前就进行了大量法语平行文本的研究,这是译者必须的准备工作,也是我作为译者负责的表现。
我会和我的法国教授们讨论陈小姐的批注,把译文进行最后的修改,之后发给你。
希望你在请第二位专家给我修改时,让他/她在我翻译的不好的地方指出我的错误,或把其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达方法以批注形式写出来反馈给我。我也好学习借鉴。
我在写信的同时,还是认真对译文进行了再求证,确定我的翻译确实无误。律所对我心服口服,完全采用了我的译文,而且对我的态度从最初的有点怀疑变成信任和佩服。
从这件事中,我坚定地得出结论:栓哥说的一点都没错,大多数客户对翻译一无所知,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做出各种判断,甚至有时无理取闹。作为译者,十分有必要在可以的条件下与客户进行沟通,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倾听。我想如果我当时低声下气地接受那位旅居法国的中国人的意见,按照她的想法毫无原则地进行修改,不仅翻译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而且我自己的能力也会受到质疑。
跟栓哥学了一年的笔译,时常会怀疑自己,就连自己头脑中储备的词汇都要进行再三求证,在没有完全确保正确的情况下不敢轻易使用。我想这就是栓哥教学的神奇效果:让那些能够积累下来的东西一定都是经得起敲打的、权威的说法,绝对不能不求甚解,随便用词。这不仅是对翻译负责,也是对自己、对生活负责。
翻译是个终生的学习过程,如同做人。我非常佩服栓哥和周老师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具有无可替代性,也很佩服他们在课上精辟的论述。我也亲眼目睹了他们为之付出的辛劳,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我很庆幸能够遇到如此负责、对翻译如此热忱的老师,也很庆幸自己在老师们的教导下,摸爬滚打地锻炼了一年,得到了翻译的初体验。老师们用“心”来教,我就应该用“心”来学。我很清楚自己在翻译的道路上才刚刚迈出了一小步,但我喜欢翻译,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我不敢为自己设定多么远大宏伟的目标,但我知道,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一名有心、用心的学生,争取将来做一名有心、用心的译者。
最后,我想忠心地对我们付出巨大艰辛的栓哥、周老师说一声:谢谢你们!这一年你们把我们整得“够呛”,但是我很庆幸能有这个脱胎换骨的机会。我会好好珍惜在高翻的最后一年,争取做一个脚踏实地、负责人的翻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