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海城市生态农业试点县工作总结

海城市生态农业试点县工作总结 本文关键词:海城市,生态农业,工作总结,试点

海城市生态农业试点县工作总结 本文简介:海城市生态农业试点县工作总结海城市是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5家生态农业试点县(市)之一,五年来在省生态办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认真按照《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合同(2001-SD-02)》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全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我市2001—2005年开展生态农业建

海城市生态农业试点县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

海城市生态农业试点县工作总结

海城市是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5家生态农业试点县(市)之一,五年来在省生态办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认真按照《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合同(2001-SD-02)》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全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我市2001—2005年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项目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概述

五年来,我们始终按照《海城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要求,紧紧围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施农业生态产业工程这两大任务为核心,全面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我们针对海城工农业污染现状,集中力量采取了综合措施,全面治理了工业“三废”排放污染、养殖业粪便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针对海城市耕地、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开发,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面积建设水源涵养生态林;针对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特点,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实施了西部沿河灌区改造工程,大面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大面积发展经济田,并对全市大中小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全市五大河流集中进行了整治,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标准,对东部山区全面实施封山育林,连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使我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我们根据海城生态农业建设主要功能分区规划,紧紧围绕海城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四大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即建成了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建成了18万亩无公害优质南果梨核心生产基地,建成了西部沿河20万亩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建成了集449个高标准养殖小区和120家饲料加工企业为主的无公害肉蛋奶和安全饲料的生产加工基地,四大生态产业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围绕上述两大任务,我们还具体实施了生态农业“五大工程”,即22个子项目工程。通过工程项目建设,迅速建立和完善了海城生态农业三大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生态农业管理体系、生态农业监测保障体系。通过五年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不仅培育了一批骨干队伍,提高全民生态农业意识,还创造了一些新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创新了生态农业建设运作机制,真正使我们海城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全面促进了海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工作方法与组织管理机制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证

为了保证海城市省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市政府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设立了生态农业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关景泉副市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农村经济局、林业局、动监局、农机局、财政局、科技局、水利局、计划局、环保局主要领导组成,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设在农村经济局,并设3人专职负责生态农业项目的管理工作,市生态农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了全市农林机畜水中高级技术人员30人,组建了市生态农业技术指导组,另外还聘请了农大和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的教授组成了专家组,全市9个生态农业示范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五年来,在市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省生态办和专家组成员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海城自上而下形成了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指导体系,各部门、各机构协调运作,确保了省生态农业建设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2、精心实施,确保项目推进

我们为了确保省生态农业项目的实施,我们海城下发了海政发[2002]47号《关于印发海城市建设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市)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随后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无公害蔬菜和果品示范县(市)实施意见”2个政府文件,以及“关于严禁在蔬菜和果品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2个政府办公室文件,相继制定了无公害蔬菜和水果的管理办法、技术操作规程和检验检测规范程序等法规。

为确保五大工程、22个子项目顺利实施,我们全面推行了目标管理,把各项指标任务全部量化分解,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并与市直各局和各镇区签订了《海城市生态农业建设责任书》,同时我们市生态办精心制作和下发了《海城市省级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手册》,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也都设专人负责项目管理,做到了项目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基层,责任落实到职位、落实到个人,使全市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形成了长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3、突出重点,实行项目配套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把《海城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印发了51份,发放到全市32个镇区、10个局、9个生态农业试验点单位,做为指导全市发展生态农业的蓝本,按照《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内容,自上而下明确任务,分项落实重点项目,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围绕规划重点,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实行项目捆绑配套,各部门分头负责推进实施,我们市生态办积极协调,分项组装,形成整体,跟踪管理,使我市生态农业规划项目全部得到落实,有效地保证了省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项目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4、开展示范,促进以点带面

按照《规划》,我们全面开展了“9个示范镇、20个试点村、9个试验点”

三级示范体系的建设,五年来,各试点单位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实行高新农业技术成果组装配套,建设成果显著,大多数单位成为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通过开展三级试点、示范工作,使我市生态农业建设在微观层面上有了新的突破,先后创造出了以接文王家堡村和王石天鹰果业为代表的省级生态果园建设模式,成为全省八大生态农业模式之一,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同时我们还创造了以八里东三道为代表的无公害蔬菜生态产业开发模式,以腾鳌黄士为代表的高效生态农业园区模式,以西四镇前郭村为代表的稻蟹套养生态农业模式等,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一系列配套技术,真正形成了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5、注重宣传,树立生态意识

我们在实施生态农业项目建设上,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生态警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我们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分2次积极策划,编导了海城市生态农业警示宣传短片,分别用4个月时间,在海城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取得了较好的宣传作用。我们集中在全市城乡各主要道路两侧,刷写了生态农业警示宣传标语76条。同时我们还利用科普之冬、专业技术培训,结合国家科技入户、阳光培训工程等活动,对农民进行1500人次的生态农业技术骨干培训,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项目执行情况

1、着眼发展,科学规划。

2001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和分析了海城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及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潜力,之后,市政府先后连续组织召开了3次由市直各相关局、有关镇区、部分村和农民科技示范户等人员参加的座谈会,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和研究了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十五”海城农业发展规划,最终由市政府确定了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和规划的总体框架。随后,组成了专门的规划方案起草小组,历时半年,数易其稿,并特意邀请了沈农大生态专家王绍斌教授进行指导,最后由省生态办6名专家组成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最终成稿。

通过五年来项目实施的实践证明,我们海城的生态农业规划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和执行,对我们海城十五期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指导作用。我们根据海城自然地貌自东向西分成了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区和西部沿河低洼区三个一级功能分区,并结合海城产业发展特点,具体规划了7个二级功能分区,围绕这7大产业分区,我们重点进行了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发展无公害生态产业,加强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集中力量,推进工程。

五年来,全市上下围绕生态农业五大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22个子项目工程的落实,大大提升了海城农业发展新水平。五年期间,全市生态农业建设五大工程总投资6.5亿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1.6亿元,市本级财政投入0.52亿元,镇村投入、农民自筹以及社会化投资达4.38亿元,初步统计仅政策性补助发放资金就达到4200万元,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效果明显。

3、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省生态农业项目实施5年来,我们结合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技术配套,重点对33个大类别配套生产技术和工程建设技术多次组织技术组成员,进行集体攻关,突出无公害生产,突出高新技术成果配套组装,突出技术培训和推广。在南果梨生产上,制定并下发了《海城市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海城市无公害优质南果梨模式化管理规范》、《南果梨商品果实规范》,开展了优质南果梨品种提纯扶壮技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上,组织专家填写了17个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小册子;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制定并推广了《无公害稻蟹套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专用玉米生产技术规范》和》高油大豆生产示范区技术操作规程》;在养殖业上,我们制定了《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推广了国家《无公害养殖环境标准》。5年来,我们先后优选引进了生物质气化大型装备2套,引进了工厂育苗成套技术和装备1套,新上了蔬菜预冷速冻加工生产线,引进辽沈1型大棚建设标准,研究制定了温室大棚茬口安排技术,全面推广了温室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温室卷帘机技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生产技术80

万亩,推广了矿山植被恢复技术。另外我市龙头企业先后引进了生物饲料生产技术等,研究成功了畜禽粪便处理生产生物复合肥技术等等。

在生态产业模式开发上,通过20个试点村和9个试验点的试验摸索,逐步形成了7大生态模式

4、全面发展,效益显著。

一是通过生态农业项目实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我市实施的省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在加快促进海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到2005年末全市大农业总产值实现45.1亿元(生产者价),农业增加值实现25亿元,分别比2000年提高14%和8.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000元,比2000年提高19%。到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50.1万吨,比2000年提高10.8%;蔬菜总产量实现70.4万吨,比2000年提高39.6%;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4.5万吨,蛋类总产量达20.7万吨,水产品产量达1.1万吨,分别比2000年提高18%、29%和29%;优质水果产量达10.9万吨,比2000年提高35%。目前全市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

二是通过生态农业项目实施,社会效益十分巨大。实施生态农业建设5年来,加速推进了我市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向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城乡居民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山川河流道路的绿化改造以及清洁能源使用,使得全市农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生态产业开发,全面提高了农民技术和文化素质,加速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分工,确保了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建设项目,也使得全市上下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项目实施,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加强,农业执法能力建设得到了强化。

三是通过生态农业项目实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05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5.3%增加到37.6%。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由2000年的85%达到98%。各个分区内大气环境状况全面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全市5条主要河流水质已由2000年的Ⅴ类水质达到II类以上水质标准。畜禽粪便处理率由2000年30%上升到98%。全市生物肥施用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10%上升到51.2%,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由2000年1.61上升到1.81。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面积由2000年的3万亩增加到172万亩。

四、基本经验与体会

实施省生态农业建设5年来,我们在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投入机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促进生产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上,摸索出了一系列新途径和新措施,具体体会:

1、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仅局限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上,要重点突出放在生态产业开发上,要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系统的生态农业理论,结全本地实际,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做为搞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仅仅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线,才能算做真正的生态农业。

2、抓生态农业工作必须多部门协同运作。采取多部门协同运作,共同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抓好这项工作的关键。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要搞好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科学制定生态规划,分工负责,协调一致,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因此,上下各部门、各单位做好密切配合,相当重要。

3、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连续制定下步规划。我市生态农业建设实施了5年,效果明显,指导性强,目标和任务完成的好,当初我们粗略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但是从目前来看,进上步详细制定好下一步5年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有些方面仅仅5年建设还不能完全取得明显效果,为此,我们认为抓生态农业建设要列入各县市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4、搞好生态农业必须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做为一个地区要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必须投入相同的力量,全力抓好,使之相互呼应,相互结合,尤其是在微观技术层面上,要抓好技术配套组装工作,抓好试点示范工作,抓好生态模式开发推广工作,只有做到宏观和微观生态农业相结合,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

五、问题与建议

一是在实施生态农业项目建设上,有些规划的子项目建设,由于时间变化,情况发展有所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当初的建设规划内容,还有的一些已建成项目,由于后续建设投入不足,没能完全充分发挥作用,甚至有的工程出现萎缩和凋亡现象,这个问题应该

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我们认为,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采取市场化、社会化投资建设的方式。

二是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国家和省要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试点建设的层面上,要通过大的政策来引导生态农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才是根本之策。

三是建议希望省一级要常设领导机构,常设工作机构,常设技术专家组,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常年开展技术指导,我们做为县市一级政府,同样要把这项工作长期地、坚定不移的抓好抓下去。

11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