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幸福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本文关键词: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幸福
有关幸福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本文简介:有关幸福的调查报告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回答肯定是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与你所生活的社会状态,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十年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白了就是资本主义的美化词,现在的中国国情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主义岌岌可危
有关幸福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本文内容:
有关幸福的调查报告
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回答肯定是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与你所生活的社会状态,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白了就是资本主义的美化词,现在的中国国情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主义岌岌可危。
也有人说这几十年来,中国愈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走了社会中国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人们一直把幸福看做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
为此我们在自己的社交圈范围内做了关于幸福的调查。
如何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如何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考量从“血汗G
D
P”的数字标签到宜居“幸福指数”的人文标签的转型?如何将“幸福”的概念转化为民众切实感受的幸福生活?这些都将是未来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
大多数人感到幸福,整体幸福感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不是很高,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两项相加的比例达到了8成,也就是说回答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的幸福;也有人觉得自己不幸福,比如我的一同学在扬大上学,也是个体育生,她就是说自己不幸福,因为她每天都在忙碌,而且都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所以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可以说就在于是不是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觉得自己不幸福的毕竟是少数,就整体而言大家都处于一个“比较幸福”水平。
二、
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来看
(1)
女性比男性幸福感高
就从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来说,女性基本都回答“非常幸福”,而男性因为生活的压力,经济的压力,所以回答都是一些“说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
(2)、领导群体的幸福感最高
由于权利有限,就只是调查了一下基层领导干部,但也足够说明一些问题了。统计发现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因为现在社会平稳发展,社会基本和谐、幸福,所以这些领导干部也会觉得幸福。其次是服务人员和不便分类的其它从业人员,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当然了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工作者幸福感肯定会低,每天都面对着生活经济压力,难免会感到不幸福的
三、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1、
调查中发现,家庭中发生离异的居民幸福感最低。尤其是他们的孩子,反应最为剧烈,严重的甚至就此自闭。目前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异家庭子女越来越多,一提到离异家庭人们就会想到“不完整家庭”“残缺家庭”“破碎家庭”等。所以外界的言语也会对离异家庭的孩子们造成压力,就会使得离异家庭成员整体幸福感低。这些离异家庭的成员主观上面就认为自己不幸福,产生了很多消极情感,所以不觉得幸福也就能理解了。
2、
调查显示,每天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群体最为幸福,所以最重要的因素是每天你是不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种说法就主观幸福感,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即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是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称为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情感感受,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高兴等)和消极情感(抑郁、压力、焦虑等)。这几个方面总体上构成了主观幸福感,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则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越强。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所以对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事情感不感兴趣,就是你幸不幸福的一局。
3、
幸福感与家庭收入有很多的关系,月收入越高的家庭就越感觉幸福。幸福感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家庭收入差别。把被调查居民分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组、1001—2000元组、2001—5000元组、5001—10000元组和10000元以上组,结果发现幸福感评价与家庭收入高低有线性关系,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组在幸福感各选项上的选择比例与这一结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考虑到家庭人口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发现,家庭人均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呈低度相关。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评价波动较大,随着收入增加表现为从低向高震荡变化,特别是人均2000元以下变化复杂,之后的变化幅度减小逐渐平缓,达到一定高点后不再变化,甚至略微下降。
四、
对于幸福感调查结果的讨论。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
由于本人能力实在有限不能全球范围内调查只能跟据有关调查发现中国东部、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基本上可以认为,幸福感的高低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美国人总体上要比新西兰人富裕,但并未觉得更幸福。更富的奥地利、法国、日本和德国人并不比巴西、哥伦比亚和菲律宾人更幸福。从1958年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却几乎没有增加。
这并非说经济发展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研究发现,富足国家的人们明显比那些贫穷国家的人们幸福。对那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0美元(1995年)的国家来说尤其明显。没有任何富足国家的人们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国家中较高人均收入似乎并不对幸福值又太明显的影响。而在低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过渡阶段国家的人们对生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不断升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的发展应该以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提高全民整体幸福感。
(二)
民生与幸福感
在较低经济收入阶段,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是有正相关的,在经济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这种相关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对幸福很少甚至没有影响。
据布伦诺·S·弗雷等人的多国对比研究发现,幸福感与收入的相关为0.20;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但一旦年收入达到1.5万美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幸福感的影响变得相对较小。
本次我的调查中也能发现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也会提高。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还处于经济收入较低阶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些都说明,民生问题与居民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收入虽然是一个可以用货币单位衡量的量化指标,但是,收入的高低却是一个需要对比才能获得的,而和谁去比却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同样的货币量化的收入却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说,个人或家庭收入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心理指标,而不应该看作是一个经济指标,相对收入是一个比收入绝对数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为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处于合理范围,避免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是提高社会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等等,如何正确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