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本文关键词:至元,必修,演变,教案,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本文简介: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铜鼓中学历史教研组(一)教学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二)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知识结构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①措施a.汉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本文内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铜鼓中学历史教研组

(一)教学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二)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知识结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①措施

a.汉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易错点】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但封国制的存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易错点】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颁布“推恩令”。

2.唐代

①措施: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②影响: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易错点】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其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3.宋代

①措施

a.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②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冗官、冗兵、冗费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宋朝。

【易错点】宋代由文官做地方官,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易错点】北宋统治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4.元朝

①措施

a.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设行书中省,简称行省或省。

b.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c.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②影响

a.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记忆方法:管理统一开端。

【易错点】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问题】分析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1.演变: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后来的三公的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取代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分割相权。

2.焦点问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特点:是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逐渐加强,宰相的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4.结论

①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②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③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①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②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易错点】汉武帝削弱相权的重要举措是:重用尚书令等身边侍从人员。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

①措施

a.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唐朝的中央的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b.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

②影响

a.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b.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记忆方法:牵制创举。

【易错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易错点】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例题: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D

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例题: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C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

C.防止独裁

D.相互牵制

4.宋朝

①措施

a.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政宰相职权。

b.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①措施: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削弱了皇权。

【易错点】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

例题: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B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易错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易错点】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易错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实质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

【易错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总体上看,基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二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例题: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B

)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A

B

C

D

【问题】分析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焦点:演变的焦点集中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

2.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3.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建立起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的管理体制。

4.影响: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①目的: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②时间:汉代。

③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④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①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影响:

a.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

b.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科举制

①形成过程

a.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c.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②重要影响

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c.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

【易错点】首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其主要进步意义在于: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易错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国体决定政体,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

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能;标准更加公平、公正、客观。

【问题】宋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地方势力割据称雄的局面。北宋建立后,直到清朝统治结束,中央政权始终能够牢固地控制着全国各地。这一重大变化与北宋政权采取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呢?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问题】19世纪中后期英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在世界上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举制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呢?

1.隋朝:开始创建。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采取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方法,开创了科举制度。

2.唐朝:日益完备。

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完善。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武则天时期开始进行殿试,殿试在皇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3.明朝:盛极而衰。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八股文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把科举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4.清朝:走向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此后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问题】全面分析理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国家权力世代由贵族把持。

2.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下推行人才的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4.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

①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②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③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十分详备,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5.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②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6.趋势

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7.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8.作用

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把读书、考试和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