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白杨》教学反思(1)

日期:2018-06-23  类别:教学反思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结束了轮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又收获了许多新的感悟。

  这次要求级部里三个老师讲同一节课,但课堂构建要展现自己的特点,也就是同课异构。在备课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思路已经和上个学期完全不同了,不再想着怎么把整篇课文涵盖的知识点全盘托出,而是抓住几处关键点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能深入理解,学以致用。《白杨》这篇课文最深刻、最值得体味的就是爸爸说的那段话,因此,我便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

  在选择国学经典时,我没有选取规定的内容,而是选择了两句与课文内容更加贴切的古诗句。王维的《使至塞上》学生之前就有过接触,而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则是初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乍一接触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当堂课的背诵效果不是很好。另外,国学经典是需要诵读的,关键在于“诵”,即读出韵味来,首先就需要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而我在为学生范读时,由于课前耽误了点时间,效果很一般,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课文的内容很好概括,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找到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一开始同学们不太敢举手,我便提醒他们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两个孩子之间的对话里,结果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完的特点,站起来四五个学生才找完。这一小小的波折让我想到,是否是因为自己在平常的教学当中并没有注意训练学生从文本中提炼词语的能力,才导致这一结果呢?

  进行重点段落的分析时,我从读入手,先让学生找出应该重读的词语,反复朗读,说说感想和体会。在找“从来”一词时,学生找的比较快,而且读的非常到位。但在找第二句需要重读的词语时,却遇到了困难,于是我临时决定自己给学生范读一下,让他们根据我的朗读判断。听了范读,学生很快就知道是“哪儿”这个词语需要加重语气,随即我从这个词引出白杨树身上特有的精神品质,它不像其他植物一样需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在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之后,我想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品质,大部分同学总在围绕着“坚强”、“顽强”、“无私奉献”这类比较简单的词语说,也许是因为学生的词汇量不够,可从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深刻。

  这种不深刻也体现在写作方面。《白杨》一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之前并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这类文章,可是很多学生经过学习并没有明白到底“借物喻人”是什么意思。在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抓住其特点比喻人的精神品格展开描写时,很多学生冥思苦想迟迟不肯动笔。这个题目的确有些困难,在设计时,我既担心固定句式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又担心范围太广无从下笔。有几名学生领悟了其中要义,练笔写的不错,比较出彩,可就大部分同学的表现来看,在刚刚接触某一写作手法时,还是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按照固定的句式进行模仿,日积月累,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课堂的最后,我利用不多的时间向同学们推荐了《白杨礼赞》中的经典片段。茅盾和袁鹰一样,也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用白杨赞颂了北方的农民,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不同的文章,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灵感与启发。

  抛开教学设计不谈,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随意且呆板”,这两个看似相悖的词语在我身上得以体现。亲和力不足仍是我的一大缺点,前段时间我努力改掉上课板着脸的毛病,现在能朝学生笑了,可这还远远不够。我想,亲和力的体现不止在面部表情上,还在语言和动作上,今后我将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模仿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科名师,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真正成熟的道路。

» More

» More

» More

» More

» More

相关范文

    以上《《白杨》教学反思(1)》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1)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白杨》教学反思(1)》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