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课、故事课和自然散步课
学期初,在意外中我开始了全新的尝试。手工、故事和自然散步都开启了我教学生涯的许多的“第一次”。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更进一步地增加了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跟孩子们相处的时刻总是轻松而愉快的。
手工课
JY来学校上课,听我说我这学期带手工课,第一句话就是:“太好了!你这种理性的人就应该多做这种落地的工作!”不知道她的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我是带着一份对未知的忐忑开始的这段新旅程。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连续数晚夜不能寐,从来没有如此“压力山大”过。
期初的第一个月,非常感谢SL的建议和指导,结合她的建议和我自己对新一年级手工课的理解,选择了从制作等候牌——制作手工袋——制作竖笛袋这样一个大概的项目顺序。在这个计划里,包含有小、中、大三个有梯度的项目,并且在每开始一个新的项目之前,都会对相关需要涉及的技能提前做铺垫、教授及练习。
具体教学项目简述:
等候牌:带入一个关于树叶的手指谣,让孩子们在准备好的纸卡上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树叶。遇到的挑战是有两个孩子完全没有办法画画,一直不停的嚷嚷说“老师,我不会画!”。即便在黑板上做了简要示范,这两个孩子仍然表示不会画画。另外,当在后面听课的SL示意我示范给孩子看时,我的示范画值得改进: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应该用色块而不是线条来画。
手工袋:先是在SL、JN、WY和WM的帮助下,带孩子们体验了染布及晾晒。每个孩子染两小块布,男孩蓝色,女孩粉色。之后一节课,带入了一个爱跳舞的针国王的故事后,孩子们开始进行手工袋的缝制。孩子们需要在手工袋上先把针国王“桥之舞”的舞步缝出来,然后缝合两块布,使之成为一个可以束口的布袋子。最后束口处的毛线束带是请孩子的家长帮助固定成型的。当时只有班级的一个边缘孩子无法完成这个项目,于是在SL的建议下,改成了让ta乱绣,最后让家长帮助缝上边框并缝合,成品效果也还不错。这个布袋我希望可以陪伴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在第一个孩子完成手工袋的缝制工作之后,全班一起进行了打结的学习和练习。在学习之前,带入了一个打结精灵的故事。
竖笛袋:用经纬编来制作竖笛袋是从打磨板子开始的。每个孩子都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打磨板子,包括板子的四周及每个线槽的槽缝。很明显的男孩子对于打磨这种工作比女孩的兴趣要高。打磨好的板子,我都会在下一节课开始前拉好经线,这样孩子们就能及时开始正式的经纬编工作。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按彩虹颜色顺序进行编织能够很好的起到激励作用,根据这次定制的底板的尺寸,每个颜色的编织需要4根1.5m左右的线。在经纬编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开始带入棒针的铺垫故事,故事开头的梗概和线索是《手巧才会心灵》书里介绍的,后面故事情节的具体经历和发展都只能自编完成。起初我也向SL讨教了不少她的经验。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第一次编创了这个小公主的连载故事,孩子们都很被故事吸引,好多时候,我都能够深刻而清晰的感知到孩子们在被故事吸引时那种深深的沉浸其中的“迷”的起伏。这种深沉的情感非常地滋养孩子,也滋养到了我。到第一个孩子开始棒针的时候,所有孩子都对故事里的、也即将要用于棒针编织的手法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这个铺垫工作我的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到位的。主班老师希望孩子们的手工工作能做得更细致,比如及时把线头修整好藏起来,毛线的竖笛袋完成后在里面再缝上一个内衬,但是根据孩子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项目特点,我感觉这两个要求对孩子来说并非必要,所以线头是我课后修整的,竖笛袋的布内胆是请有需要的孩子的家长帮忙缝合的。主班老师在她的课上带孩子们做了一指编,竖笛袋的挂绳是在主班老师的课上逐步完成的。
棒针:本学期及下学期主要的棒针工作初步设想是制作故事里的彩虹球和彩虹毯。最后确定以球这个项目做为棒针的第一个项目,是因为考虑它涉及到的棒针工作量较小,对于刚刚开始棒针工作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完成,可以较快见到工作成果。而且少量的一片式的棒针练习可以为之后较大的棒针项目做铺垫,之后再开展棒针项目时孩子们可以编织得更整齐美观。
一学期结束,17个孩子里有16个孩子对手工课充满了高涨的热情。剩下的1个是因为家庭和学校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ta看似不能很好的进入手工的工作。大约有2-3个孩子在开始新项目时需要有老师能够长时间的进行一对一的协助。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我个人感觉这个呈现的阶段性的结果并非因为老师教授得有多好,而是这门课程本身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适合、且能够很好的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的。从实践中,我清楚的看到每个孩子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差异,看到孩子个体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成熟,看到每完成一个项目后孩子们体验到的那种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再一次真切的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想也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故事课
记得去年春夏学期跟安娜有较多紧密工作的时候,她有跟主班老师们解释过为什么要开设故事课。好像说当年在英国当主班老师的时候,她“开创”了这样一门课程。当时解释的细节记不太清楚了,残存到现在的记忆结合我的理解大概是:故事课是宗教课的演变。主旨是为了传递爱,帮助主班老师更好的帮助班级里有特殊需求或者挑战的孩子。所以通常会倾向于选择治疗性的故事,或者针对班级某个需要调整的现象或行为的隐喻故事。
在这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我把故事课的颂词逐步编创调整为:“感谢双耳安静的聆听,滋养和温暖我柔软的心。”用这句话做颂词的目的是希望我选取的故事能够带给孩子这样的滋养:希望每个孩子的心灵都能在美好的故事里被充分的温暖和滋养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一颗柔软、温暖、充满爱的心。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我还没有独立创编及时有效的治疗故事的能力,所以基本上选取的都是自己曾经给儿子读过的打动过我的、同时也跟班级孩子状态相关的隐喻/哲理性故事。第一次课上选取的故事意外获得了孩子们轰动性的回应,并且看到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的热情持续了至少近两个月。第一次意外的“成功”让我深深感受到讲述跟孩子们真实生活相关的、有趣的、但又充满“意义”的故事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能够将这种美好一直持续延展下去的能力。
本学期18个教学周,请假一次,活动和假期占用两次,共计上了15次课,讲了15个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各有一个孩子在底下悄悄的说:“哦~这个故事我听过!”有近半的故事深深深深的吸引了所有的孩子,有约两三次孩子们因故事发出哄堂大笑。
课堂流程基本为:歌唱律动,故事讲述、故事绘画和颂词结束四个部分。期间有约两个月,在故事讲完后的绘画时段指定主题让孩子完成。临近期末放假的两周,不知是不是因为调整了课程时间(周二主课后改为周五午餐前)的缘故,总体感觉课堂不够静,故事不再像之前那么吸引孩子,有一部分孩子不能完全的沉浸入故事里,课堂整体氛围有些躁动。另外,对于下学期课程应该如何调整以更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我还没有很好的构想。在期末的课表调整会议上,主班老师表示因为下学期会增加厨艺课,一节课的课时不够,所以计划把故事课合并到厨艺课里由厨艺课老师带。一下子就减掉了我的这个挑战。
自然散步课
我理解的散步课的目的是让孩子与自然有更多的链接和自由的活动空间。但因为缺乏户外活动经验,所以本学期基本以带孩子熟悉周边环境、就近放风为主。大概安排是在每个地点固定活动一个月。这样重复的在同一个地点活动的好处是:方便孩子们在熟悉的地方有新的发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因为总会有孩子因为“无聊”而想出新的玩法。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孩子们发现了一窝蜘蛛蛋,真的就像《夏洛的网》里描述的那样,蜘蛛宝宝们在准备飞航,风一来,它们就会乘着风飞向四面八方。两天后再看,这些蜘蛛宝宝们果然全飞走了。还有最后一次散步课上,发现了一只死去的变色龙,几个孩子跟我一起为它找了个合适的地方把它埋葬了。
户外课程,我个人感觉安全秩序和规则最重要,所以我设计了如下课程流程,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外出基本上都是秩序井然、节奏稳定的。
●拉圈集合:同一首召唤歌曲,一遍慢唱一遍快唱,慢唱等待,快唱收敛,快唱时配合变换不同的身体节奏活动;
●点名报数:提醒要求和规则;
●换鞋排队选队长:看谁头顶的星星最亮。(这个队长的选择“标准”是源于第一次上课,因为班上有两个特别容易跑出课堂的孩子,所以为了防止他们在路上乱跑,我就选了ta俩,这样一前一后都有老师可以看住ta们。当时前面跟我的孩子,一路上不时看我并不断问:“为什么我是队长啊?”我随口应对:“因为我今天一眼就看到你头顶的星星最亮啊!”ta不相信,满是质疑:“哪有啊!头上哪里有星星啊!”我肯定的告诉ta说:“有的,每个人的头上都有星星的!”后面跟着的其他孩子都不怀疑,所以跟着我的那个孩子也开始将信将疑了。第二天上课拉圈后,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关于头顶星星的故事,这下,所有的孩子都对自己的头上有一颗星星坚信无疑了。发展到后来,我一说要选队长,所有想当队长的孩子都拼命擦额头把头发抹到头顶,想让头顶的星星发出更多的光,而所有不想当队长的孩子都用双手紧紧的护住额头不让星星的光露出来被我看到,特别有意思。但其实总的来说,我选队长是随机的,没有标准。只是尽量让想当队长的孩子们基本能轮流体验。)
●出发:要求前后队长要照看到整个队伍,但实践证明孩子们还是做不到,所以基本上是前后的老师在做这个安全提醒的工作;
●到达:说明划清玩耍区域,并重申玩耍要求后开始自由玩耍;
●集合,报数,返程;
●换鞋进教室,拉圈做课程安全小结:孩子们很喜欢这个环节,非常乐意分享各自玩耍中的发现。我个人也觉得设置这样一个小结环节很好,不但能够再一次提醒安全规范,也让孩子们有机会发展他们对危险的自我识别、以及面临危险时如何妥善解决问题的救急能力。
下学期散步课的挑战是:就近玩耍地点的拓展。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