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有的时候,自认为提问学生的问题十分简单,但是学生却总是回答不出来,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在上完一次函数图像这节课后,我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作图过程后,我巡视班级,发现有小部分学生能够看懂过程,并能完成自学后练习。于是我提问:“谁能给大家讲一下作图的过程?”希望通过找学生给全班展示画图过程,但是只见班里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举手,包括那几个完成自学检测的学生。我开始对自己的提问进行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我的问题有些笼统,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有的学生认为步骤有点多,怕回答不上来。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不具体,问题的难度没有设计好,应该是让学生“蹦一蹦”就能达到的难度。我把问题又详细分解成三部分。第一步是列表,我设计的问题有:你能说一下表头的内容和表格里第二行的数字是怎样得到的吗?列表格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否仿照例题,把y=3x的表格也列出来?第二部是描点,设计的问题有:图中分别描了几个点,它们的坐标分别是什么?从哪里找的这几个点?第三部是连线,提问学生图中连得是什么线?通过这样的分解,有不少学生反映这样提问一定会举手回答的!
问题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好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缓坡,让学生能够沿着“缓坡”驶入“高速”。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能让学生理解。同时难度的设计要把握好,不易太难或太容易,过难则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易则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这次失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对问题的设计会再细心点,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