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是高中六个学期的第一个学期,学生在中考时是开卷考试,历史基础大多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理论性比较强。因此要很抓教学常规和基础。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关于教学
1、备课:做到深和通。教师必须按教学进度提前写好单元教学计划,在备课组组织下集体备课,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弄清本课在承上启下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写好课时教案。教案设计要做到规范化。另外,认真做好导学案,考虑到学生语数外的学习任务较重,导学案要求在课堂完成。
2、上课:
(1)明确目标。明确单元及课时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及时反馈,合理调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设计好导语。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好导语,以新颖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学目标上来,为实施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3)把握好内容。重点要突出,讲授要得法,要在重点、 难点和关键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现象。
(4)注意启发式教学。讲授知识富有启发性,努力做到科学准确,深入浅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要注意启发式的提问, 精心设置问题意境,做到难易适中,形成探索性问题群;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发表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中心,逐步深化。
(5)学法要指导。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6)课堂重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心组织, 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训练过程,课堂习题配备要精当,有梯度, 使优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训练。
(7)优化教学环节。做到语言要精炼,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 板书板画设计要科学;书写规范工整、大小适宜;教态亲切自然, 感情真挚;注意仪表,衣着朴素大方,堪为表率。
(8)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自觉地将现代教学媒体引进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恰当有效。
(9)运用课堂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按照宽容的原则,恰如其分地处理,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
3、作业:根据年级组的要求,我们历史学科尽量不布置课外作业,作业在课内完成。这就要求作业要适当。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难易适度, 有层次性。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二、加强教课研。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包括学习课标、考纲、高考题;深入钻研教材、加强集体备课和研讨;积极开展和参加各层次公开课的观摩、学习和交流;本组内教师进行推磨听课(具体见附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
2、本组年轻教师争取在本学期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写心得、感想或反思。最好能撰写教学论文。为每年各级论文评比做准备。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
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根据教研组的统一安排,高一年级的校本教学的内容为《大国崛起》。通过学习,能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欲望。
四、教学资料库的建设
本组教师把自己的教案、课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备课组的资料库。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案例和课件,也可参加各级评比。
附表1:2015高一(上)历史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1、2、3 高中历史导言课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校本课程:大国崛起1
4、5 第2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注:国庆长假)
6、7 第3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8-10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0、11、12、13) 校本课程:大国崛起2
11、12 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
13-15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4、15、16、17) 校本课程:大国崛起3
16 第5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7 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8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9、20 第8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21、22 期末复习及期末考试
附表2:2015高一(上)历史推磨听课安排表
周次 开课人 课题
2 z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6 z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8 z 鸦片战争
14 z 抗日战争
16 z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 z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附表3:高一(上)历史集体备课表
(注:周五上午3、4节课)
周次 日期 内容 主备人
1 8.29导言课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校本课程:大国崛起1 z
3 9.19第2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z
4 9.26第3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z
7 10.24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0、11、12、13) 校本课程:大国崛起2 z
12 11.21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4、15、16、17) 校本课程:大国崛起3 z
15 12.12第5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