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界小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科学发展观,结合校情,科学论证,明确学校战略定位与选择,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并肩创业,稳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办学宗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培育各级各类人才,为学生今后的幸福人生做准备。
战略主题: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
发展思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创建优质特色学校。
办学策略:以教育、教学改革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界小校训:求实 创新
界小校风:团结 求真 立志 创新
界小教风:严谨 笃学 民主 务实
界小学风:勤学 好问 多思 创优
二、办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三年任期内,把界小建设成为“有内涵,有质量,有特色,有文化”的学校。
(二)具体目标
1、管理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强调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相得益彰。建立科学规范、自主决策、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建立能够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内外动力结合的以内动力为主的动力机制。
2、队伍培养目标:打造一支“前瞻创新、和谐凝聚、精业引领、高效力行”的干部团队;打造一支“专业扎实、勇于创新、仁爱宽容、善教尽责”的教师团队。
3、学生培养目标:培育“自强不息,乐于合作,德业并遒,身心竞健”的学生群体。完成“由墨香到心香,由创美到立美,由好基础到高素质,由好习惯到高品味”的内化。
4、办学条件目标:环境艺术化,设备现代化。尤其是要调整校园的现代化功能布局,加快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教育、教学及管理手段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机制,实施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和文化管理
1、坚持以法治校。通过建章立制,完善考勤考核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及教育教学相关制度等,消除人治的混乱,使学校的常规管理秩序井然,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2、实施民主管理。通过改革职代会制度,实施民主决策、竞聘上岗、校务公开等工作,逐步完善学校的管理方式。经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在界小形成人性化、扁平化的民主管理模式;
3、强化队伍建设。以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力量,在实现学校各项工作优质高效的同时,确保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塑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地尝试和努力,力争在学校形成学生和教职工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和美好的心灵世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力争在全校形成“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七中精神,共同建设“尊重、理解、宽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家园;力争在我校教师中形成共同的学校价值观体系,即实现以职业成功和幸福为必要条件的人生价值。届时,这些主流价值观作为师生共同的美好愿景和价值判断标准,将影响师生群体思想与行为的取舍。文化兴校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必需。
(二)创新思路,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形成特色,提高质量
界小目前仍是一所薄弱学校,尤其是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差距,因此,无论是立足今天的生存,还是着眼明天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都势在必行。
1、准确定位
学校的改革,绝不允许浮于表面、哗众取宠。我们的改革,一定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立足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为只有教师队伍的优质,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优质,这完全符合目前界小的校情。
2、理清思路
内涵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而内涵建设的四个核心要素是“课堂、课程、教师和学生”,学校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将重点围绕“课堂、课程、教师和学生”进行。其中,“课堂教学”改革将是突破口,“德育课程化”改革紧随其后,力争三年后初步完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措施得力
(1)理念先行。打破是痛苦的,建立新的教育教学操作方式更难,首先就难在理念的更新与创新。学校将引进县内外名校的成功经验,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让先进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占位扎根,激发教师改革的源动力,为改革的实施铺路搭桥。
(2)局部试行。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教师、部分学科、部分班级和部分项目,采取边培训边实验的办法,在尝试中逐步摸索、总结、完善改革设计,为后续的改革积累经验、树立榜样和信心。
(3)建模导行。在先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师情和学情,出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德育课程化研究操作模式》、《导学案设计流程》、《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流程》、《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等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模板,通过培训和具体的课例,指导全体教师有参照地试行操作,使改革全面铺开。
(4)研训推行。立足校本研训,充分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通过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组织教师以具体的课例研究为抓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各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和完善。尤其是要指导教师,要创新地使用学校提供的模板,要发挥自身的优长,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