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海峰
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
关于五年级“小数乘法”教学,两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甲1.根据“3412=408”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34120,34012,341200,341.2。
2.独立探究341.2的笔算方法。
3.合作交流,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与优化,对错误进行归因分析。
4.通过几道练习理解计算法则。
乙1.宣布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学生独立尝试笔算:341.2。
3.请学生讲解、示范正确的解题并纠正错误的解题过程。
4.大量地练习反馈,掌握计算方法。
甲教师教学时尽量由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乙教师教学时不忌讳直接讲解甚至直接告知学生结论。甲教师教学伊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目的是充分暴露学生的知识基础、多样的解题方法甚至错误的解题思路,为后续教学找到起点和抓手。课堂走的是一条由“外围”到“中心”,由“错误”逼近“正确”的证否之路。乙教师教学伊始让学生独立思考,目的是为了从学生中找到正确、规范的做法,从而使得后续教学由“教师讲授”变成“学生教给”。课堂走的是一条从“法则”到“法则”,用“正确”审视“错误”的证实之路。甲教师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学习主体的每个学生独立地观察、尝试、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二是师生、生生间围绕学习目标多向互动。课堂中,学生除了习得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与“为什么”外,还获得了一种丰富的过程体验。乙教师的课堂时间,一方面用于讲解法则和示范标准的计算程序,另一方面用于大量的、反复的练习、反馈、纠错。课堂中,学生习得的仅仅是计算的程序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应该说,两位教师的设计看似相近,实则迥异。甲教师体现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建构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现代教学方式,乙教师体现的是以讲授、模仿、训练、强化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传统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