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教学随笔:课堂教学有效分层 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一、教学背景:  
许多人都认为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犹如一张白纸,其实不然。一年级学生在进小学前,所掌握知识已深浅不一:有的学生有上幼儿园,但每个幼儿园的教学程度不一样: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二十以内的数及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甚至学习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只是掌握一点有关数的知识;而部分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家人也没有给他们特别的辅导,进小学时连数数都不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吃得好”、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学生“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后进学生“吃得了”,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对这种现状,我采取了分层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9加几》一课中尝试教学的设计与过程,与大家一起探讨和研究。  
二、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处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9加几的计算原理。使A层次的同学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能自主找到最优方法“凑十法”,并理解思维过程;B层次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C层次同学能在老师帮助下说出算式的答案。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片段  
片段一:以生活实例引入  
老师出示与学校运动会场面,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然后老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还有多少盒?  
C层次学生会用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B层次学生会用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A层次学生会用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片段二: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9+4该怎么计算呢?  
A、B同学能借助学具,探究不同的方法,并能尝试着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方法一:9+4=10+4-1=13  
方法二:9+4=6+4+3=13  
方法三:9+4=9+1+3=13  
            最后总结板书:9+4=13  
          
1  
    
3  
                                                                        
    
10
  
  
  
C层次学生能正确读出9+4=13  
片段三:知识迁移,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老师出示运动场上其他小朋友的图片,提问:你能算出跳远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吗?  
A、B层次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C层次学生能根据学具演示感知“凑十法”过程。  
然后要求学生练习实际,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关于9加几的数学问题。  
A、B学生能根据算式9+6尝试口头编生活数学题;C层次学生感知生活实例与数学紧密联系。  
三、教学反思  
1、有效分层,有的放矢  
课堂分层教学是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一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但是分层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同一阶段,不同的学生所在层次并不相同。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表现不同,学习的效率也不同;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所在也不一定相同。  
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我对学生的作业也进行分层,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得。A层次学生要求及时完成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最好独立完成;B层次学生要求能把基础题型独立完成,稍微复杂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C层次学生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会读会写。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2、教学困惑  
在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时,老师要设计和评改不同的作业,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每个课时都这么设计和批改也难免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怎样才能更高效一点呢?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