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的第一节准备课。
五彩斑斓的画面,如何帮助学生从中提取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数数”则在其中占到了很大的份量。
不容置疑学生在学前阶段已经有了大量数数的经验,但怎样在数数时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他们接受的训练并不多。因此,在数数阶段,目标除了能够数出正确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边数边做标记的方法。
恰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达成这一目标的教学策略也有很多种。比如讲授法,由教师在学生数数的时候告诉他们要按顺序边数边做标记,然后让学生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去数数。但这种方法有这种方法的弊端,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强,为什么?因为这种方法是老师塞给他们的,他们没有感受到这种方法的优越,也就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学习欲望。
怎样帮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优越,进而激发其学习欲望?是我在这节课上关注的,或者说我准备在课上给学生挖个“陷阱”。
在学生数小兔子、小松鼠和熊的数量时,我完全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只是在请同学到大屏幕上数的时候,提醒他们一边用手指着数,一边用嘴说出数量。一直到学生们准备数小鸟的数量时,我开始一点点刨土挖陷阱了:
我请了一位同学让他上台指着数,可是小鸟的位置在大屏幕的上方,孩子个子低够不着。此时我很无奈地对学生们说:“看来你们要快快长高啊!那么现在只有辛苦王老师来替你们指了,老师指一个,你们数一个,听清要求了吗?”
学生齐呼:“听清了!”
于是我开始帮学生们指小鸟了,大家请注意,小鸟一共是9只,左上方6只,右上方3只。而我在指的时候故意左边一只,右边一只,左边一只,右边一只……刚开始学生还高兴地跟着我指的数“1只小鸟、2只小鸟、3只小鸟……”可是当我指到第8只时,学生中有一些小小的骚动,估计有些同学已经发现我指的这第8只在右上角的3只中已经被数过一次了,但此时清醒的人并不多,他们还是机械地跟着我的手指数下去,“8只小鸟、9只小鸟”。而当我的手再次指向右上角三只小鸟的其中一只时,学生们彻底不干了,他们不再盲目地继续数“10只小鸟”。而是开始跟我急:
“老师,不对,这鸟都数过好几次了!”
我在心中暗笑:终于上钩了!可我还要保持一脸无辜的表情,反问他们:
“是吗?真的数过了吗?”
学生信誓旦旦地表态:“是!数过了,重复了!”
我继续装傻:“咦?怎么会重复呢?”
“老师,你指的不好,你指的太乱了!”他们开始声讨我。
我反问他们:“那你们说应该怎么指才不乱?”
学生深有体会地总结:“要先数这边的,再数那边的。”
“那你们的意思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或者是从左到右,或者是从上到下,不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是吗?”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总结补充。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接着我用从左到右的顺序又指了一遍,学生们高兴地跟着我又数了一遍小鸟。数过之后,我立即摆出一副发愁的表情,对学生说:“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学生都很惊奇地看着我,我接着说:“这才9只小鸟,我们从左到右很快就数清了。假如有很多很多很多的小鸟,都挤在一起,就算我们按顺序去指,也还是很容易忘记哪一只数过了,哪一只还没有数过,怎么办呢?”
学生一愣,立即陷入思考,随即就有学生想到数过一只就在这一只身上做个标记的方法。
我狂喜,立即用这种方法领着学生数了蝴蝶的数量,一共10只。其实我是在给学生做示范。
接下来我让学生翻开书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数数小鸟和蝴蝶,然后再数其它的东西。学生们一个个拿着铅笔数的不亦乐乎。(可惜我当时没有拿手机没能拍个照片)
这就是我给学生挖的“陷阱”,先让他们的思维掉进去,再扔下一根绳子一点点把他们的思维拉上来,这样按顺序边数边做标记的数数方法就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了,而使用自己“创造”的方法来练习数数,一定会很主动,很有欲望。
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