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
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准备:身高测量器一台,身高尺5个,卷尺若干,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二、活动
1、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①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
②汇报测量结果。
③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学生分析原因。
④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
2、测量身高,渗透统计思想。
①猜猜同桌的身高。
②他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③介绍测量工具。
④生介绍测量方法并示范。
⑤分组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数据。
⑥完成统计表并观察,从中能了解到什么内容?
⑦讨论:我发现自己长高了。(课题)知道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3、自由测量
①启发:你还想测量什么?
②生自由发言。
③讨论:怎样测量步长和手臂伸开的长度?
④分组自由测量,记录数据。
⑤汇报测量结果。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随着新数学课程的推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合作交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会增多,学生也会更多地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来进行学习。而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怎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但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生长环境,使他们自幼就不善于与同龄人合作。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合作,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乃至适应未来高度合作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在此,笔者以数学实践活动课“我学会测量了”中的两次小组活动为例,谈谈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认识和实践。本课改编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的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课堂实录】第一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课桌宽度、门窗宽度和黑板长度。学生按每组6~7人,分成8组。3个组测量门的宽度、3个组测量窗户的宽度,2个组测量黑板的长度,并且记录测量结果,布置完任务后,学生都十分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希望马上开始动手。
教师提出:请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然后再测量。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一番后,汇报了计划。有的组让每个人都量,于是他们讨论了顺序,即谁先量,谁后量;有的组指定了两三个学生,由他们专门负责测量和记录。
在随后的测量活动中,有的组行动有序,速度较快;有的组,几个学生争抢着做记录、做测量,出现了混乱;有的组,个别学生显得离群;有的组为测量结果不同发生了争执。
测量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立刻说了起来,情绪很激动。
学生首先反映出来的是组织问题,这可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
【课堂实录】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老是抢,搞得很乱。”学生们纷纷附和。
教师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有的学生说:每个组应该量之前就商量好谁先谁后。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家应该按我们说好的做,不能抢。这样才能量得快。
有的学生说:对,越抢越慢,应该排队,按顺序来做。
还有的学生说:不能插队(加塞),组长应该管管那些插队的人。
通过这些话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已经感觉到秩序的重要性和人人遵守秩序的必要性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xueke8.com/jafs/
,并且开始自发地寻求管理。这正是开展活动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是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更多地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自然地进行,使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甚至是碰撞中得到锻炼。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分工问题。
【课堂实录】教师主动问一个在活动中显得离群的学生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老站在旁边不动。
他说:我想量,可是组长不让我量。总是让××和×××量,别人都量不到。
他的组长解释道:他量得很慢,所以我就让量得快的同学量。不然我们组就会很慢。
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分歧很大。
有的学生说:“应该让每个人都量,一人量一次。这样才公平。”这句话在很多学生中激起了共鸣,他们大多是没有被指定做测量记录的学生。
也有的学生支持组长的意见:“要是每个人都量,时间就不够了。”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不过人数相对较少。
还有的学生想了折中的办法:“没量到的人可以下课量。”
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但即使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公平和效率往往也是一对矛盾。在此时,一个理智的教师不应该绝对地支持某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课堂实录】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对学生说:“我们搞测量不是为了争速度第一,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本领。所以,只要时间足够,就应该让每个人都量。量得慢的同学,大家可以帮助他,使他能快一点。当然,如果实在是没时间了,那就只好下课再量了。”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协调问题。
【课堂实录】在这次活动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测量,一些学生结果不同。于是教师请学生们说说是怎么协调解决的。学生说他们一开始争论得很厉害,后来看哪种结果同意的人多,就写哪种。
教师认同这种协调方法,同时指出:“由于每个同学的尺子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尺子每小格长一点,有的尺子每小格短一点;而且有的人拉得紧一些,有的人拉得松一些,所以量出来的结果可能有点不一样。如果不知道哪种结果更准确,可以在结果前面写上‘大约’两个字。”
综合学生的发言可看出,测量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围绕着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说的。这说明刚步入二年级的他们,由于对合作中的组织、分工、协调等问题都很陌生,缺少合作经验,所以虽然事前有计划,但是考虑得不全面,在活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待到回顾时,这些问题自然成了他们讨论的中心,引发了他们对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的思考。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习怎样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怎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
【课堂实录】第二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及腰围。在此之前,学生从来没有动手做过这三项测量,因此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知道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和腰围的意思,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需要的人数;第二步,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填表记录。活动时仍然是按6~7人一组,分成8组,2组学生测量身高,另3组学生测量腰围,另3组学生测量两手伸开的长度。布置任务后,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时的分工、顺序等等。
这次测量前,学生讨论得很认真。虽然这次测量,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但是他们并没有像上次那样急于开始。可以看出,他们吸取了教训,开始重视分工、排序等组织工作了。
【课堂实录】讨论后各组汇报了自己的计划。这次的计划比上次周密完整。有一个量身高的组,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排队,第一个学生给第二个学生量并记录,第二个学生给第三个学生量并记录……最后一个学生给第一个学生量并记录;另一个量身高的组,由一个人拉动身高测量仪上的横杆,一个人读数,一个人记录,其他人按顺序排队受测,受测完了在旁边观看、帮忙或者回座位休息。量腰围的组和量两手伸开长度的组,分工情况比较多样。有的组分成了更小的组,每2人一组,互相测量,各自记录;有的组,由一个人专门量,一个人专门记,其他人受测完了,可以互相自由结合再量一次;有的组让每个同学轮流做测量和记录。
汇报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观察发现,基本上各组都按计划进行活动,效率有所提高,组织比较周密,分工比较合理,几乎没有无所事事的离群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有的组甚至称得上是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和第一次测量活动相比,进步很明显。
【课堂实录】在回顾时,学生们大多认为这次活动比上次好,没有人插队,争吵少了,也没有人抱怨分工不公。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谈论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个学生说:量两手伸开的长度时,皮尺零刻度那边容易掉下来,我就请那边的人捏紧一点,这样就行了。
一个学生说:一个人量腰围不好量,我就叫被量的同学自己把皮尺头按住,这样就好量了。
还有个学生说:×××同学辫子太高了,横杆压不到头顶。应该把辫子弄低一点,不然量不准。
我们将前后两次活动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当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增强了,活动就会变得有效起来。学生不再被混乱、冲突的人际关系所干扰,注意力集中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在合作中被有效解决。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第一次小组活动后学生们埋怨秩序,抱怨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xueke8.com/jafs/
分工,而在第二次小组活动后,不但没有了这些不满,反而能够提出“辫子太高影响身高测量”的发现。
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协调、活泼的合作关系总是能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学习热情,刺激灵感的火花,使每个人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正如人们常说的1+1>2,一个和谐、生动的集体,它的力量远远大于所有单个成员的力量之和。
因此,我们的学生应该从小学会在集体中工作、学习,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防止自我封闭。要知道,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合作化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分工的高度精细,使得不论是个人、地区,还是国家,都只有与外界进行合作,才能得到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合作,才能进步,这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教师应该把合作式学习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避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减少闭门造车式的盲目操作。
第三册我长高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xueke8.com/ja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