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气压带和风带地理教学设计

日期:2017-06-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本文来源jsfw8学科网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1、营造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活动用的材料;课始播放录像片《世界各地气候》导入;课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演示操作、讨论等形式学习知识;课尾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愉悦、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运用媒体,加强直观性教学。如制作电脑动画,模拟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等。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4、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满足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1、.活动材料准备(一个地球仪,连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硬纸条等)。
2、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原理。
3、了解全球的热量分布规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画面上依次出现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更热干燥的景观,东南亚高温多雨布满椰子林的景观,欧洲终年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景观,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冰天雪地的景观。
设疑:世界各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一地的天气为何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这与什么有关系?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及其特性
激发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对录像材料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些都与大气运动有关。现在我们来观察课本36页,根据36页内容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看谁能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并理解其特征?
生1: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规律性。
生2:还具有全球性。
生3:"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4:说明具有长期性。
生5:应说具有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教师介入:同学们回答的非常积极,大气环流具有三个特性:全球性、有规律性和长时期的平均状态。那么,大气环流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师生共同总结:全球性大气环流就是全球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背景。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来观察第36页中的活动,对活动进行分析。
设疑: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之间的环流状况。
学生讨论结果: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高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近地面,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
媒体演示:理想状态下的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提出问题:实际上这种环流是否能存在?为什么?
(师生共同评比,归纳)
过渡:不能。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要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地球实际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
2、三圈环流
设计自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多媒体演示北半球低纬度环流圈,让学生观察大气运动方向并找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的位置及形成原因。
动手演示:让一学生读课文,一学生动手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演示有无错误。
学以致用:每小组选一代表复述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过程。
注意:教师要注意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观察学生的演示过程和复述过程是否正确,及时指出错误并注意给予鼓励性评价
师生共同归纳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赤道地区温度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上升的暖气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流到北纬30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就不能再继续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和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承转多媒体演示:中、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学生动手演示:说明中、高纬度间,在气流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中高纬环流圈。
学以致用:学生自行解决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并归纳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成因。
动手操作:完成38页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理解其气流运动特点和各气压带、风带的成因。
要求:(1)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
(2)制作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各用3~4个纸条做成环流圈模式。
问题探究:分学习小组讨论。
(1)分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形成原困上有什么不同?
(2)用自己的话言描述东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形成原因。
注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配合.并不断指出学生叙述中的错误。
过渡: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是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媒体演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
小组讨论:学生自行解决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每小组找一代表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注意: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叙述,并注意指出错误,对叙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以致用:利用图2.10,学生归纳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注意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对称分布,注意各风带的风向变化规律。
师生总结: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低纬的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记忆方法:
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

本文来源jsfw8学科网 本文来源jsfw8学科网
;风带东西相间分布--东、西、东(信)、(信)东、西、东。
学生动手:正确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位置。
巩固练习:做游戏,方法如下:
将全班分成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南北半球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教师提问,各组按要求回答,回答正确别为小组加一分,累计分多的小组为胜。如教师说:赤道空气受热上升,代表赤道的同学立刻回答"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即加一分;又如教师说:00到南纬300之间是什么风带?代表信风带的同学立刻回答"东南信风带"即可得一分。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讨论: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就是固定在以上的纬度位置吗?为什么?会发生什么变化?
媒体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模式。
学生讨论:(略)
师生归纳:不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并不总在赤道上,而是随着季节而南北移动,这就使得气压带、风带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做周期性的南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知识梳理质疑释疑】
梳理知识。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l.、了解了大气环流的特征和作用。
2、.知道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规律
4、理解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教师总结提高升华】
1、.熟悉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
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改理念,落实了课程目标,达到了课程标准,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手段上,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前呼后应、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简化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注重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让学生通过参与,自己获取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氛围上、努力营造民主型的教学气氛,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的发展;在教学难点处理上,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深人浅出地予以解决

本文来源jsfw8学科网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以上《气压带和风带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气压带和风带地理教学设计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气压带和风带地理教学设计》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