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谈河小学连华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2/4拍,音乐轻松愉快、幽默恢谐,其演唱运用了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具有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
[学生分析]
就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对打击乐很熟悉,包括演奏方法、音色听辨,在演唱方面其习惯、技能已初步建立;在音乐知识方面已经能够正确区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作品轻松、过程与方法:示范、合作、体验、比较
知识与技能:尝试打击乐合奏,记忆并模咱音乐主题。
[教学方法]
示范、合作、体验、比较
二、教学过程
(一)初听:打击乐器实践参与
5.听音乐完整练习
(二)复听:模唱记忆音乐主题
1.提问: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教师示范演唱,并讲解尔范“真假声结合的演咱方法”
3.学生边画旋律线边学唱这两句特色乐句
4.教帅钢琴伴奏,学生练习演唱并找出乐句出现的规律
5.教师组织学生以男女生对唱、分小组演唱、个人接龙等方式巩固演唱
6.听原声演唱并参与两乐句演唱
7.打击乐伴奏与乐句演唱结合,完整表现音乐
8.学生描述音乐情绪,教师点题《孤独的牧羊人》风格特点,并阐述美国乡村音乐:
(1)轻松、愉悦、幽默、恢谐;
(2)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
(三)评价与检测
1.问题:下面三首乐曲的情绪哪一首与《孤独的牧羊人》相似,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听到的音乐
2.播放《摇篮曲》《哦,苏珊娜》《中因少年先锋队队歌》
3.学牛回答:第二首《哦,苏珊娜》相似
4.点评学生本节课表现.奖励大家观看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
课例点评
《孤独的牧羊人》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在对《孤独的牧羊人》这首音乐作品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感受轻松恢谐音乐情绪的教学日标,并以此为轴,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仅是一首又一首的歌(乐)曲,而是看到了隐藏在教材中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线索,并力求使之明确、具体。
(二)有有效的方法
教师设计了以打击乐合奏的形式为歌曲伴奏的活动,完成了初听;教师设计了以主题模唱为载体,带领学生画旋律线、师生接龙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了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完成了复听,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教师设汁了听赏乐曲,要求学生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情绪的活动,完成了听辨情绪、检测目标的仟务。整堂课师生参与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实践、合作、学习。
(三)有显性的效果
学生在已有的情绪(优美、欢快、雄壮)感知基础上,体验了轻松谈谐的音乐情绪,落实了课标: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进行了打击乐合奏的尝试与训练,落实了课标: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模唱并记忆了音乐主题,落实了课标: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点评人: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