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环球之旅(5)——北美掠影(共两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和合唱曲《红河谷》。
2、手风琴曲《列·布朗底》。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河谷》,启发学生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
2、欣赏合唱曲《红河谷》,通过与齐唱曲的比较,启发学生初步理解合唱的特点。
3、欣赏手风琴曲《列·布朗底》,结合歌曲、合唱曲《红河谷》,让学生初步了解北美洲的欧洲移民后裔音乐与欧洲音乐的血缘关系及其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背唱《红河谷》。理解欧洲移民后裔的音乐特点。
难点:(1)唱好《红河谷》弱起小节和切分音。(2)启发学生理解该旋律与欧洲音乐风格特点的联系。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因纽特人《歌唱伙伴》、印第安人《仪式歌》、美国的非洲黑人《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欣赏以上三首曲目,初步认识北美因纽特人、印第安人、非洲黑人的音乐特点。联系《红河谷》、《列·布朗底》,初步理解北美音乐文化区多元共处色彩缤纷的艺术特点。
2.复习、巩固歌曲《红河谷》,并背唱。
3.组织音乐活动:
(1)为《红河谷》配上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2)用欣赏过的四首乐曲(歌舞曲)为欧洲移民后裔、因纽特人、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形象图配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欧洲移民后裔、因纽特人、印第安人、北美洲的非洲黑人后裔的音乐特点。
难点:应启发学生从调式、音阶、旋法、节奏等方面来分析音乐艺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师用语言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欣赏因纽特人《歌唱伙伴》、印第安人《仪式歌》、美国的非洲黑人《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
2.逐首欣赏。分别简单介绍乐曲流传背景、内容、音乐特点及其典型性。
3.综合比较北美洲的欧洲移民后裔音乐、非洲黑人移民后裔音乐、因纽特人音乐、印第安人音乐的不同特点,总结北美洲音乐的多元共处五彩缤纷的特点。
4.用挂图形式或多媒体、或幻灯摄影形式,展示欧洲移民后裔、因纽特人、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形象图,再次部分欣赏以上四首欣赏曲目,对上相应的形象图。
5.复习歌曲《红河谷》,背唱歌词。要求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
6.启发学生为《红河谷》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唱边演唱。部分同学用竖笛或口风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