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葫芦岛龙港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案例:
(一)课题:《东方之珠》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
(二)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三)年级:七年级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本课时包含“回归”和“盼归”这两部分内容。因而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歌曲《东方之珠》,深刻体验歌曲中“依恋祖国、渴盼回归”的思想内涵;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实践创作、对歌曲的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自查资料使学生主动获取与香港、台湾相关的各种知识,。
(六)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七)教材分析:(参考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册)
本节课是第13册教材第一单元《七子之歌》的第二课时,本单元以“祖国统一”为主题,以“回归”和“盼归”为主线。《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以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在这个乐段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01|4.6i”几个音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曲的高潮。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的真挚话语,表达了炎皇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补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其画龙点睛之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得以多次强调,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在本单元所要表达的思想是“盼归”,歌曲为单二部曲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棕“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九)教学过程
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1、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七子之歌》,同学们还知道“七子”除了澳门以外,还有哪些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闻一多先生在这部组诗的每一首末尾都有“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话,以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词曲作者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欣赏一首同类主题的歌曲----《东方之珠》。
3、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
(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4、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
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东方之珠”。
5、欣赏录音《东方之珠》
教师播放录音,(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东方之珠,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6、随琴演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7、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
8、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
师:“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罗大佑)
9、作者介绍----罗大佑
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
10、课件演示罗大佑相关内容:创作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11、再次复听歌曲《东方之珠》,播放VCD影片,学生跟随演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可分为几部分?(学生答)
12、实践分析歌曲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
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
1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
第一部分的旋律比较平稳、温柔、亲切,而后歌曲在“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第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时达到了高潮,把对东方之珠的爱恋,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把它们分开成为两个乐段,用A和B来表示。
而后来的“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我们把它叫做补充部分,因此,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就是带补充的单二部曲式。
14、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VCD伴奏进行演唱。
(2)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3)分组进行实践创造:伴舞、伴奏、伴唱、演唱等,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15、过渡欣赏《鼓浪屿之波》
师:我们学唱了深情的《七子之歌》,欣赏了动听的《东方之珠》,也知道澳门和香港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台湾至今仍没有回归大陆,祖国人民期盼着台湾同胞的回归,台湾同胞也同样渴望着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你们听:(播放《鼓浪屿之波》)
16、启发学生情感
师:“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水鼓动波浪”表达了两岸同胞间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
17、小结:多少人用“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呼唤着亲人和故乡。而词曲作者正是用这情真意切的《鼓浪屿之波
》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苍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案例评析
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音乐教学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这一点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东方之珠》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围绕“祖国统一”为主题教育思想,以“回归”、“盼归”为情感主线,以“离愁”、“思乡”、“同根”等情感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激情。
组织结构:
这节课集欣赏和歌唱为一体,因而属综合欣赏课。总体教学结构承上启下,与本单元第一课时的《七子之歌》相互呼应,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始终抓住歌曲中蕴含的浓浓的情感。通过欣赏不同形式、不同版本(声音文件、影视文件、图片文件)的音乐旋律,从多方位多角度感受歌曲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表演(对歌曲的二度创作)以及课前相关资料的自主查寻等多种学习方式,了解并掌握歌曲旋律及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同为炎皇子孙”、“浓浓的思乡情怀”抒发“回归”、“盼归”、“渴望统一”的爱国激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达到“以祖国昌盛、民族富强、和谐统一”为己任的爱国思想境界。
拓展探究
现代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当成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当成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当成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突显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
《东方之珠》这类案例并非单一的音乐知识课,在教学中可将文学、地理、历史等其它学科相关的知识“拿来我用”,以更好的为本课教学目标服务。比如本节课在课件制作中可再进行一些扩展:中学语文学科的阅读文章《乡愁》、潘长江的电视小品《风筝》等,都是以“盼归”、“企望统一”为主题思想的,只要教师科学地进行筛选、取用,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地进行安排,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辅助完成教学目标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