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初一语文试题诗五首练习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c

【课内四基达标】

一、填空题。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作者,现山西河津市人,他与唐代初年的诗人、、一起,被称为“”。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唐代诗人的中的诗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3.《夜雨寄北》中写虚景的两句诗是“。”表达了作者真挚深沉的之情和的迫切心情,人们常引用它来表达亲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二、选择题。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劝勉。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雨寄北》表达了雨夜身在外乡的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B.《泊秦淮》是七言律诗,作者是唐朝的杜甫。

C.《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诗人刘禹锡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坚持真理的信念,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采用叠句和骈句,具有一种音乐美。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为八句,当中两联两两对仗,开头两句从不对仗,绝句为四句,一般不对仗,要对仗也是后两句,前两句从不对仗。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都是五言律诗。从诗的内容上看,前者是一首送别诗,后者则是一首思乡诗。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说什么时候能在晚上与朋友剪烛夜谈呢?这是作者身处巴山的一种设想。

D.诗歌按时间划分分为古诗和近体诗,其中律诗和绝句都属于古诗,它们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

【能力素质提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早晨,我问伞:

“你喜欢太阳晒,

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追问它:

“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

“我想的是——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1.伞能给人的是和。

2.诗采用的是修辞方法,用的形式来写的。

3.这首诗借物喻人,赞美了的高贵品质。

4.这首诗中哪句诗揭示了伞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的主题?

二、在下面横线上写一个句子,使它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渗透拓展创新】

地震中的父与子

①19xxx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②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③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④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⑤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⑥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⑦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⑧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⑨“你是否来帮助我?”

⑩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蹋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在地震灾害面前年轻的父亲想到的是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2.在写父亲在废墟前清理挖掘时,作者写到救火队长的阻拦、警察的劝阻,以及其他人的劝阻、绝望的表现,写这些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第段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4.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年轻父亲为了救儿子所经受的巨大牺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第段中儿子的话说明了什么?

7.你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中考真题演练】

1.按课文原句填空。

①海内存知己,

②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天苍苍,野茫茫,

④人有悲欢离合,

2.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开如轮,合如束,剪纸调膏护秋竹。

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

明天却阴雨却晴,二天之说诚分明。

但操大柄常在手,覆尽东西南北行。

(摘自元·萨都刺《雨伞》)

①诗中“剪纸调膏护秋竹”是在()

A.说明雨伞的制作过程B.比喻雨伞可以遮阳蔽雨

C.强调雨伞坚固耐用D.歌颂雨伞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②“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这两句用意在()

A.比喻人生成功都是从失败中奋斗得来。

B.描写阳光下的伞影和雨点打伞的声音。

C.描写农夫耕作劳苦,无论烈日骤雨都不休息。

D.描写天气变化莫测,阴晴难料。

③关于这一首诗的作法形式,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A.这是一首律诗。

B.这首诗前后一韵到底。

C.这首诗的作法是托物喻志,抒写怀抱。

D.“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④这一首诗的内容主旨是在()

A.感叹人生无常,成败难料。B.勉励人当操守坚贞,宁折不屈。

C.表现助人济世的抱负。D.讽刺小人反复无常,不守信用。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1.《王子安集》王勃杨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

2.杜牧《泊秦淮》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恨,在河的对岸依旧唱着《玉树后庭花》这支曲子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思亲急盼归家

二、1.B2.B3.C

【能力素质提高】

一、1.遮阳挡雨

2.拟人对话

3.一心为他人,无私奉献

4.伞说:“我想的是——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二、蓝天无语,却表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着芬芳;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

【渗透拓展创新】

1.救助自己的儿子,要履行自己的诺言。他独自坚持38小时挖掘找人。

2.用别人的表现衬托出父亲的执著、顽强的精神。

3.用时间的变化,突出挖掘时间之长,体现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的挚爱。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反映了父亲为救儿子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5.作线索。

6.说明儿子在父亲的精神鼓舞下,更加坚定了信心。

7.父亲:坚强的意志,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儿子:在危难面前不恐惧,对父亲信任,在走出危险境地时,对同学有深厚的友情。

【中考真题演练】

1.①天涯若比邻②千里莺啼绿映红③风吹草低见牛羊④月有阴晴圆缺

2.①A②B③C④C

    以上《初一语文试题诗五首练习》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初一语文试题诗五首练习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初一语文试题诗五首练习》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