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精选
基础知识题
1.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干系须是俺的!(责任)
B.杨志跳起来喝道:“哪里去了!且睡了,却理会!”(想办法)
C.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亡命之徒)
D.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幸亏)
2.下面是课文中对天气的几处描写,作者这样描写天气的作用是()
①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②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势不可挡。③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A.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B.交代时代背景
C.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D.引出矛盾并推动情节发展
3.对文中“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更歇。五七日后,杨志却要辰牌(7-9时)起身,申时(15—17时)便歇”。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说明杨志为了及时送去“生辰纲”日夜兼程,表现他办事干练。
B.这都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前面防备中暑,后面为了防劫。
C.说明标志熟悉押送之差役,处事小心谨慎。
D.因为他料到了在黄泥冈晁盖、吴用等的行劫,所以后来他才早晚没有行走,在大白天行走。
4.对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分析不当的一项()
A.“智取”主要采用了吴用的“软取”策略,不用一兵一枪,轻松获取了生辰纲。
B.“智取”的过程主要用暗线的方法来写,读者一时看不出“智取”的奥妙,直到事后经作者明白道出,方使人恍然大悟。
C.故事中用非常细致的笔墨描写了杨志的精细和周密的防范,实际对“僧取”有衬托作用。
D.担桶卖酒的白胜是这次“智取”的核心人物,所以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作了描述。
5.对“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了炎炎的夏日,农田因缺水禾稻枯焦的特点,反映农夫们生活的艰难。
B.三、四句在表现农夫们焦急心情的同时,又揭露了贵族子弟生活的无忧无虑。
C.诗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方法,即使要表达的内容形象、鲜活,又能使主旨明确。
D.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6.下列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浒传》以小说艺术的形式,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
B.《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元未明初人,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得到的实际感受,进行艺术再创造,写出了这部反映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歌颂农民起义斗争的伟大作品。
C.《水浒传》是用浅近文字写的。前人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
D.《水浒传》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刻画了为数众多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理想志趣各不相同,这样就从多方面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7.下列各项中,有关杨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杨志一路打骂督行,充分显示了他的谨小慎微和外强中干的性格特点。
B.杨志三次变更行宿时间,足见他的耿耿忠心和精明能干。
C.杨志偏偏不愿冒犯老都管,关键是不敢开罪梁中书。
D.杨志丢失生辰纲在所难免,因为在整个护送队伍中,他已是孤家寡人一个。
8.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杨志为确保生辰纲的安全,可谓机关算尽,为了不让强盗摸准他们的行动规律,三次改变行窃时间和行动路线。
B.老都管在整个押运过程中,显然扮演曾“监军”的角色,但是他不仅未能协调好杨志与其他人的关系,反而处处掣肘,置杨志于无奈的境地。
C.吃酒一段是“智取生辰纲”的高潮,妙就妙在一波三折假戏真做上:吃完一桶不够妙,妙在“饶我们一瓢”;“饶我们一瓢吃”仍不妙绝,又妙在抢酒吃上。这样一则刺激杨志们的欲望,再则使杨志们彻底放松戒备。
D.智取生辰纲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便是天热难耐,否则,吴用们真不知又该花费多少周折了。
阅读测试题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叫做“智取生辰纲”。
1.解释下列词语
却才——端的——
2.小说在结尾才点明“智取生辰纲”的计策,对这样的结构安排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采用补叙手法,突出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采用补叙手法,既收束全文,又点明题意,公开谜底,揭示主题,使行文错综复杂,纵横开阖,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C.采用补救手法,可以使文章集中凝练,生动有趣,造成悬念,比直陈其事,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D.补叙不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删去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1.B2.D3.D
4.D(白胜是关键人物,不是核心人物)
5.D(不是含蓄,而是直白)
6.C(“浅近文字”应为“浅近文言文”)
7.A(未表现外强中干)
8.A(“为了……行动”路线不合文意)
阅读测试题
1.却才——刚才 端的——真的,确实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