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近体诗八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关于近体诗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在古代诗歌中的位置大体如下:
      ┏古体诗   ┏五言
    ┏诗┫   ┏律诗┫
    ┃ ┗近体诗┫  ┗七言 ┏五言
    ┃ ┏小令 ┗(部分)绝句┫
古代诗歌┫词┫中调        ┗七言
    ┃ ┗长调
    ┃ ┏小令
    ┗曲┫
      ┗套数

  近体诗是唐代提出的概念,它与古体诗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须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但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是当时作者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创造的,有了格律约束,可使诗的形式更规范,更富于音乐性。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体诗以其句子字数多少的不同,有多种形式;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绝句限定为四句,律诗限定为八句。
  2.古体诗用韵比较自由,可用平声韵或仄声韵,还可随意转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诗中还允许有不要韵的散文化句子。
  3.近体诗用韵规矩较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用韵或可不用韵外,其余双数句都要用韵;韵脚字不能重复;不是用韵的句子的末一句,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主要押平声韵。
  4.近体诗在平仄声的安排上,有许多讲究,律诗还要讲究对仗;古体诗没有这些要求。

二.律诗和绝句的基本格律要求

  (一)律诗:
  ①┓
   ┣首联
  ②┛
   
  ③┓
   ┣颔联--必须对仗
  ④┛
   
  ⑤┓
   ┣颈联--必须对仗
  ⑥┛

  ⑦┓
   ┣尾联
  ⑧┛

  1.押韵:律诗用韵的地方是一、二、四、六和末句。第一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五言律诗第一句多不用韵,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三、五、七三句末一字限定用仄声。

  2.平仄:要求一句之间,节拍字平仄交错,每联上下句之间平仄对立。一般是每句中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随意变更。故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3.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要求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

  (二)绝句 每首两联,在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三.作家作品填空

  1.王维,字___________,曾官居尚书右丞,故世称________,他的诗集的名字为________________,擅写山水田园诗,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试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____________;观摩诘之画,___________。"他的诗中多有写景佳句,如
  (1)"远树带行客,__________"(《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日落江湖白,____________"(《送邢桂州》),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2.刘禹锡,字________,生前与_______齐名,世称"刘白",曾被人称作"诗豪"。他的《秋词》(其一)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悲秋老调,唱出高亢雄健之声。他在《竹枝词》中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其中巧用谐音,写出了初恋女子既希望又疑虑,既欢喜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3.陆游,_____宋诗人。字______,号_______。他的诗中始终贯串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特色在他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我们学过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中有"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还有《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

四.思考题:

  1.如何体会《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语句顺序?
  2.试结合《登高》题目,体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分析一下《石头城》中"月"这一意象在诗中所起作用。

  附参考答案

  三.
  1、摩诘,王右丞《王右丞集》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1)孤城当落晖 (2)潮来天地青 (3)长河落日圆
  2、梦得 白居易 晴空一鹤排云上 道是无晴还有晴
  3、南 务观,放翁。 铁马冰河入梦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思考提示: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山居秋暝》的第三联。在首联和颔联中,作者通过"山"、"气","月"、"松","泉"、"石"等事物书写了秋天新雨过后的山间夜景。在声色穿插交织中,描绘了一幅静谧清新的山水画。而颈联则表现了人的活动。按一般逻辑应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故莲动",在此作者颠倒句式,将因果倒置,从作者的视角观之,该是这样的情景:竹林中忽然传来女子欢快的嬉笑,似乎中间还兼有竹叶摩擦的沙沙声,由此推想那一定是浣衣的女子归来了--也许自始至终都没有看见女子的身影呢;田田的莲叶摇摆起来了,由此推知莲叶下有渔舟在穿行,也许并不能窥见渔舟的一角。这样安排恰能如实地再现人的感受过程。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理解的重点在于"悲"字。试想: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登台,五可悲;身体健旺还罢了,却又是扶病登台,六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发生,七可悲;人生百年,老来落得这般光景,八可悲;这句诗实在是悲苦之极。假如联系题目,《登高》点出了写作的时间,正值九九登 高节。逢重九佳节,却无任何乐事,便又增一悲。但杜甫之悲,应不是"凄凄惨惨"之悲,而是悲凉、悲怆之悲。

  3."月"是《石头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高悬天空的月亮是勾连古今的重要凭借。作者特别点明是"旧时月",李白有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像是长久注视人间的眼睛,它见识过金陵城曾有的繁华,也看到了今日的萧条;它既是当年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见证,又为眼前的凄寂着上了一层冷色与凉意。

"诗仙"李白和他的《望天门山》

高三(2)姜立稳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的诗一方面豪迈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优雅自然之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为豪放派,或为婉约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两派的精华,而且能自然地将其汇容。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在诗坛独领风骚。

  拿《望天门山》这首诗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

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天门山山势险峻的特点。人们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断"字就是表示一种急促有力的动作。李白选用这个字真可谓独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绝伦。一泻千里的大江,在人们不注意时突然转头冲了回来。这种气势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过头向你猛扑过来。你虽然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却已经完全僵住了,无法动弹一下。这种能让你心跳加速的描写,除了李白谁又能写得出呢?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人们可以想象两边山崖走向远方的情景。前三句气势恢弘,节奏紧促,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最后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夕阳西下,将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就在这时有一叶轻舟从远方飘荡过来。作者由动写到静,由紧张写到舒缓,作者就在一紧一缓之间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仙"的称谓的确是名副其实。李白的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洒脱、高洁使他的诗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是人思想的载体,人又是诗的基础。所以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不同于凡人的性格。也许过去有很多的诗人想去模仿他的诗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超过他,那时因为他们无法像李白一样作生活中的仙。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诗仙"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

  [评语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所以历史上有很多苦吟的轶事佳话,这为今人在鉴赏中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深入体会诗中重要词语,注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再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体味诗中韵味。姜立稳同学的这篇赏析,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以上《《近体诗八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近体诗八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近体诗八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