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第一卷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与时具进振聋发聩夙兴夜寐引疚自责
B.两全齐美秣马利兵良莠不齐掉以轻心
C.骨鲠在喉置若罔闻欢心鼓舞声名雀起
D.风声鹤唳枉费心机改弦更张闲情逸致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际泳联宣布,将在4月初于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上________尿检和血检相结合的药检手段。
②金融界的人士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在资本的转换和________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
③张宇同学的解题思路既新颖,又________,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施行增值简洁B.实行增殖简捷
C.施行增殖简捷D.实行增值简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这一地区遭受了旱灾,部分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当地政府必须重视减负工作,让他们得到休养生息。
B.辩论会上,辩手们纵横捭阂、广开言路,既表现出严密深刻的思维,又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C.“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来雁荡是虚生”,当游览到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时,人们真有种乐此不疲、不愿离去的感觉。
D.对新教材的修订,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刘奶奶听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青年,不由得夸赞说:“我从小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真有出息!”
B.他俩表演的小品,总是想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人们看得多了,不免产生煽情之嫌。
C.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对其某些方面的喜爱,某些方面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的风格。
D.艺术家们为爱美之心所激发,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世界,来体现自己对美的认识,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滕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垢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葬之。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择,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家金陵家:安家
B.谭谢不纳谢:感谢
C.抱衾寝母寝:使……安歇士
D.庶万一可冀冀:希望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环“重然诺,好周人急”高尚道德的一组是
①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②环购布吊,令妻为制衣衾。
③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④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⑤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⑥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的老母在“家破”后“无所归”,到儿子的挚友安庆太守谭敬先处投身,谭谢不纳,老母的小儿子竟然也拒不奉养老母。他们的行为为杜环奉养常母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B.杜环与常母关系并不密切,却能急常母之难,殷切接待,并无微不至地关照她,最后为常母送终。这些都体现出了杜环的高尚人格。
C.如果说杜环起初接待老母尚属友谊之举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的时局下,杜环扶危济贫,克己助人的高尚品质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D.常母性情急躁,稍不如意,就发脾气,且疾病缠身。杜环毫无怨言,告诫家人顺其所为,并且亲自服侍。这深深地感动了常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①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②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察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③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④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⑤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8.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从心

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9.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并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10.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第二卷四.(23分)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搬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10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默写(任选一题,5分)
(1)在下列横线上将句子补足
术直中绳,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輮使之然也。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补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苟余心之端直兮,______________。(屈原《涉江》)
②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③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⑤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四、(18分)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那树王鼎钧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情侣止步于此。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
⑥计程车像饥蜂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树旁的公共汽车站搬了,树下的水果摊搬了,不远处的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廿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将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⑨尸体的股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都市的寄生者,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
⑩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现在,日月光华,大道如砾,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4.第⑤段中“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⑦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1)“没实现”的是什么?(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1.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2.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六.(15分)
18.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得超过35个字)(6分)
患者在接受手术时,不仅要承受巨大的体力负担,而且因为留下巨大的伤口,还要承受不小的精神负担。为此,减轻患者负担的低侵害手术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当今利用光纤窥视的内窥镜的发展,使胃和食道等手术不用开有巨大切口,在减轻患者的肉体和精神负担上已经取得巨大的效果。由于这种低侵害手术的推广,使得有的患者不必住院,可减少医疗费用。今后内窥镜将进一步微细化,甚至在脑和膜脏等缝隙更窄的部位也可以进行不开切口的手术,目前光学仪器厂家正在开发这种高科技医疗工具。将来随着微型机器应用的成熟,会出现能进入更小间隙进行作业的医疗机器人,这种超小型医疗机器人,如能确保其安全性,必将在减轻患者的体力和精神负担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19.按照例句“今天的努力将使明天如何”的模式扩写,另写一个语意明确、形象生动的语句。(4分)
例句:今天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不足道,却垫起了明天的一段高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一段文字摘自一则征友启示,本着简明、得体的要求,将重新修改的文字写在横线上。(5分)
我是一个兴趣、爱好都十分广泛的人,对天文、地理、文艺、体育等都很关注,乐于不耻下问,很愿意同和我一样具有广博知识的志同道合者为友。。六、(60分)
21.作文
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1)健康,是人们的追求。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爱好……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2)请以“酸甜苦辣才是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

    以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