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项城一高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附作文例文)-高考模拟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注: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伶俜   聘请   娉婷   纵横驰骋
B、泥淖   悼念   飞棹   绰绰有余
C、蚊蚋   纳凉   木讷   方枘圆凿
D、渎职   赎罪   木椟   穷兵黩武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埋   掩耳盗铃   淹没   淹没无闻
B、追溯   溯流而上   朔望   朔风凛冽
C、瓢窃   瓢泼大雨   飘泊   虚无飘缈
D、诱惑   循循善诱   秀丽   锦秀河山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B、郭沫若有一篇散文《鹭鸶》,赞美能捕鱼虾的、不起眼的水鸟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C、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一词中的“绿”与“红”分别代表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零落。
D、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自有天然的泻水湖,那里不宜搞什么“围湖造田”——尽管这样做,有其善良的愿望。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历代皇帝之所以如此垂青关羽,给他追加一个个尊贵美好的谥号,无非是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够见贤思齐,也像关羽效忠蜀汉一样效忠自己。
B、这里的高山深壑,出产极为稀有的菊花石,所产一尊2米高、盛开128朵白菊的菊花石珍藏在国家地质博物馆,其品位无以复加,举世驰名。
C、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
D、中国加入WTO,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许多部门和企业带来了危机,这是不容置喙的。
5、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    ,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    ,亟需加以规范。
③朋友是一把伞,     不能遏制狂风恶浪,    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备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疏离 权限 虽然/但B、疏离 权利 即使/可
C、疏远 权利 虽然/但D、疏远 权限 即使/可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一”期间,市旅游部门加大了对旅游市场的检查和监督,重点对无证导游、沿街追客拉客进行整顿。
B、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改革过程中的暂时困难和应对之策,向广大职工说充分、说清楚,使大家支持改革、理解改革、投身改革。
C、近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发展到话题作文,充分体现了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点。
D、我们既拒绝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拒绝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点口号式”的倾向。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偑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偑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体无完肤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特别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徨、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7、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的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利怠慢放肆。
8、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鸣偑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偑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B、容美于真: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认为美存于真实之中。
C、一种时尚:社会对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不良风气的嘲讽。
D、徒跣:原意为“脱鞋走路”,引申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9、不是作者所说的“某些历史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B、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D、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10、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一项是(  )
A、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C、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D、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齐让伯夷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遂饿死于首阳山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亦各从其志也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立其中子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18分)
15、翻译下面划横线的句子(6分)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氏家训》)
                                                                                                                     。
1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1)两首词分别表现了梅花怎样的特点?(2分)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4分)
17、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词的句子。(任选三小题)(6分)
(1)诗人李白笔下的水,永远魅力无穷:天姥之水,“渌水荡漾清猿啼”,幽静而神秘;庐山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浪漫而神奇;而在《将进酒》中,“          ,           ”,即把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描写得那样雄浑壮丽。
(2)古代诗词很讲究借鉴。唐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之句,宋秦观也有“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        ,         ”,与此意境相仿。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       。”这两句诗用描写春景来表现冬景,一直流传至今。
(4)1956年,陈景润、熊庆来、王元、张广厚等数学大师聚集北京,分析数论、函数论……个个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真可谓“           ”(王羲之《兰亭集序》)。
(5)游山玩水,赏心悦目。人们对山水的不同感受,全因心情有别。南北朝文学理论家有两句诗写出了游山玩水的饱满激情,这两句诗是:“      ,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18~21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短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痉挛。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直到起身离开时,还夸张似的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尘。即便有贫穷的跳蚤,在阳光下也被驱赶得一干二净。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阳光的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如父亲自体生命的消逝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但却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的份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做着诀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18、本文题为“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阳光”是怎么理解的?(3分)
19、这是一篇含义隽永的散文,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语句值得细细品味。请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下面两个句子:(6分)
(1)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
(2)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
20、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但丁的诗句:“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请结合原文分析所引文字的含义和作用。(5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温煦的阳光充满暖意,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对阳光充满了虔诚和膜拜的敬意。
B、文章写老父亲坐在房前沐浴阳光,写老人们窝聚在冬日里,甚至写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生命不应像流星,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如果你的生命里有阳光陪伴,你是幸福的;人生应该慢步欣赏享受阳光。
D、人生不如意事常十xxx,不思xxx,常想一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无异红日高照,生活的天空充满阳光。
E、本文以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细腻而又生动地抒写了对父亲、对故乡的眷眷思念,就像那阳光一样挥之不去。阳光照得愈多,亲情乡情愈是浓烈。
六、(12分)
22、某学校举办“e—时代话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是交流几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对读书名人的景仰之情,酝酿浓郁的读书氛围。如果你是这一活动的主持人,你将如何向学生引入这一话题?请你设计出一个80字左右的开场白。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生动。(4分)
                                                                                                                    。
23、为下列行业对联补出下联(任选2联)(4分)
①理发店对联:虽为毫末技艺,
②照相馆对联:现出须眉都活泼,
③秤店对联:理贵持平不卑不亢,
④茶馆对联:瓦壶水沸邀清客,
                                                                                                                     。
24、南京市大街上挂出了两条横幅广告:(4分)
1、汇声汇色”炒外汇
2、慧声慧色——陈慧琳南京演唱会
广告中“汇声汇色”与“慧声慧色”两个词都是仿自(绘声绘色),对这类语言现象,褒贬不一,你持何种态度?请说出你的看法与理由。
看法:                                   
理由:                                   
七、(60分)
25、从下面人物和文学形象任选一位写一篇作文。
(1)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李白;
(2)曹操,宋江、薛宝钗、阿Q、桑提亚哥。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2005—xxxx学年度上期高三第二次段考
语文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二、三(每小题3分,共42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18分)
15、(6分)                                                                                                                
16、(6分)
(1)(2分)                                                                       
(2)(4分)                                                                       
17、(任选三小题)(6分)
(1)                       
(2)                                   
(3)                       
(4)          
(5)                       
五、(18分)
18、(3分)                                                                       
19、(6分)
(1)                                                                           
(2)                                                                          
20、(5分)                                                                                                                
21、(4分)              
六、(12分)
22、(4分)                                                                                                                 
23、(4分)                                                                                                                
24、看法:                                 
理由:                                 
七、(60分)
25、从下面人物和文学形象任选一位写一篇作文。
(1)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李白;
(2)曹操,宋江、薛宝钗、阿Q、桑提亚哥。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A、俜p‰ng,聘pŒn,娉p‰ng,骋ch‡ng;B、淖n„o,悼d„o,棹zh„o,绰chu;C、蚋ruŒ,纳n„,讷nˆ,枘ruŒ;D、渎d’,赎sh’,椟d’,黩d’。)
2、C、瓢——剽、“飘渺”或“缥缈”(A、淹没——湮没;D、锦秀——锦绣)
3、B(A项“指导”后应加分号,“证明”后应加冒号;C项“绿肥红瘦”的引号应去掉;D项连接号应为顿号。)
4、A(B、“无以复加”用来形容事物的程度,多用为贬义,可换为“无与伦比”;C、“瓜田李下”常用来告诫人们要避免嫌疑;D、“不容置喙”指不容许插嘴,不让人有说话的机会。可换为“不容置疑”。)
5、A(“疏离”比“疏远”程度更甚,与后面的“孤单“相照应。“权限”指职权范围,“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语境和搭配,应选“权限”。“虽然”表示转折,“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根据语境,应为转折关系,且“即使”一般不与“可”搭配)
6、C(A成分残缺,在“宰客”后加“现象”;B语序不当,应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D“倾向”应改为“艺术品”或“作品”)
二、(12分)
本材料摘编自《文史知识》中《古代“步行”杂说》一文,有改动。
7、D 原文只是说“步行不得迟缓”,D项表述扩大了原意内涵。不符合题干要求。
8、B A项中“鸣偑玉”指的是:先秦君子步行 要偑玉,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偑玉相碰鸣响,以显示出步行的庄重与和谐。C项“一种时尚”指的是:当时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与追求。D项“徒跣”可表发怒、着急、重视等情感,但不含“感谢”。
9、A 第一段和第三段是提到了几个字词的古义,但表述为“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概念过大。
10、D A项“不以为然”在原文中无根据,属臆断。B项对原文内容的推理不当,“象征”“衰亡”表述不合文意。C项“尊道贬儒”在原文中无根据,属臆断。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A(让:谦让)
12、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解析: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
 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13、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
解析: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14、文意理解3分 答案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四、(18分)
15、文言文翻译(6分)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也①。”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②,安可不攀附敬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③,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④,熏渍陶染⑤,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⑥,较明易习者也⑦?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⑨。”但优于我,便足贵之。(《颜氏家训》)
【注释】①比髆(bó):肩并肩。②傥:假如。③播越:离散,流亡。④款狎:指相互间关系亲密。⑤渍:染。⑥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本领,技能。⑦较:通“皎”,明显。⑧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铺子。⑨友:与……交朋友。
【译文】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个圣人,也就像从早到晚那么快;五百年出一个贤士,也就像肩并肩一个紧接一个那么多。”这是说圣贤难得,稀少到如此地步。假如碰到了人世罕有的明达君子,哪能不去攀附景仰他呢?我出生于乱世,成长在战争年代,四处飘泊,听到看到的够多了。但只要遇到有名的贤人,无不心醉神迷的向往钦慕他。年轻时,精神性情尚未定型,与那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受其熏陶渍染,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虽然没有存心去学,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跟朋友相似了。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好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墨子看见人们染线就叹惜,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啊!孔子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只要比我强,也就足以让我看重他了。
【简评】与人交友一定要有利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受家庭、学校的影响外,朋友的影响也相当重要,良师益友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择交不可不慎啊!
16、(1)第一首表现了梅花的寂寞、愁苦、孤高、坚贞自守。(1分,每两个词或短语0、5分)
第二首上阙表现了梅花坚强的傲骨,下阙表现了梅清高的傲气。(1分,每个词语0、5分)
(2)相同点:①都“以梅花自喻”或“托物言志”。(1分)第一乎借梅写出了作者寂寞、愁苦的心情和孤高、坚贞的人生追求。第二首借梅写出了作者坚强和清高的性格。(加上适当分析得1分)
②都用了烘托手法。(1分)陆词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愁”。萧词“千霜万雪”写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烘托出梅花的性格。(适当分析1分)
③都用了拟人修辞。(1分)陆词运用“愁”、“无意”赋予梅花人的情感。“妒”表现了“群芳”的心理。萧词“知心”万籁俱静,唯一轮朦胧素月与梅花互相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适当分析1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17、(6分)
答案: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每题2分,该句有错字、别字,不给分)
五、(18分)
18、阳光本身充满了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
19、(1)生活的天空有时会笼罩苦难的阴霾,但只要人们的心里拥有一轮朝阳,那么,他就可能在奋斗中崛起,活得激情四射。
(2)阳光是美丽的,生命却是短暂的;有限的生命应该尽情的享受美妙的阳光人生。
20、含义:阳光是上天的赐予,应该感谢天,感谢阳光。这个道理,许多人心里明白,却无法言表。所以,每当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作用:(1)篇末点题,照应文题“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2)升华主题,使文章的意蕴更为丰富。
21、AE(A错在“正因为如此”,作者对阳光充满敬意的原因很复杂。E错在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有误。)
六、(12分)
22、示例:有人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的确,烦恼时,它是一种温柔的慰藉;疲惫时,它是一杯浓酽的香茶;无聊时,它像一位贴心的密友……今天,就让我们掣起兴趣的风帆,邀游茫茫书海,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吧!(4分)
23、例如:①却是顶上功夫②看来毫发不参差③心能守正无私无偏④碗香腾遣睡魔
24、绘声绘色赞同的理由,可以是巧妙利用谐音,言简意丰,引人人胜等。反对的理由,可以是滥用成语,语言不规范,容易误导等。
六、作文(60)
参考2005年高考评分标准。
解析: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高考前,有的教师要求同学们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此次作文考察的是学生人文知识与文学知识,以及阅读面,这将促进学生阅读名著、关注文化,对语文的教学有极大的益处、。
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薛宝钗、霍金等等只要你能平时多读书,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完全束缚在课内,那么,一定能写出很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
参考例文
(一)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二)人生的斗士
他不仅是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还是一位永远战斗不息的人生斗士,他是谁?他就是史蒂芬?霍金。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是的,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非凡的科学成就,其原因中更值人称道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人生的无比自信,这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人,人生的斗士。
先来想想他的成就。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艰辛,写出了著名的《时光简史》,推动了科学界的飞速发展,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被称为与英国牛顿和德国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三大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足以临驾当今科学金字塔的顶峰,成为一颗最耀眼的北斗星。
我们在惊叹他在事业上的非凡成就的同时,也不免会感叹他命运的不幸和他意志的无比坚韧。在他身上,不仅闪耀着智者无比的光彩,更散发出斗士所特有的一种韧性,他是精神睿智的结晶,是人格力量的聚集,他,是人生的斗士。
记得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个女记者提出了一个令全场鸦雀无声的无比尖锐的问题:“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众所周知,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些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然而,霍金镇定自若地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像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是的,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朋友们,你们是否已为霍金这种“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自信力和“泰山崩前而不动”的坚强所折服?是的,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镶嵌。
也许,在人生道路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我们要坚信,命运由自己掌握。让我们怀着刘禹锡“直手天上争春回”的豁达,拍拍我们身上的灰尘,继续我们的人生旅程,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吧!
霍金,他就是火,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霍金,他就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三)至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五)忠与义的交织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至交一碗酒……”

    以上《项城一高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附作文例文)-高考模拟》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项城一高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附作文例文)-高考模拟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项城一高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附作文例文)-高考模拟》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