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A.溪流明晰独辟蹊径熙来攘往B.媲美纰漏疲于奔命蚍蜉撼树C.酌情戳穿擢发难数濯濯童山D.缜密嗔怪瞋目而视瞠目结舌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糜费望风披靡羁縻靡计不施B.委曲曲突徙薪屈膝理屈词穷C.惶恐张皇失措装潢彷徨不安D.潦草眼花瞭乱嘹亮星火燎原3.依此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当你走出雄关,进入大漠,你很可能将亲眼目睹飞沙走石的奇观,天地间那一片风沙的景象让你不得不为之而折服。②那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有悖于社会道义,为所有具备一定社会公德的人所,理应受到应有的惩罚。③历史事实表明,在封建社会里,信奉儒家思想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把小说视为“小道”“末技”,并加以歧视和摧残,古典小说还是不断发展着,前进着,结出了丰硕的成果。A.弥漫不耻无论/但/而且B.迷漫不齿不管/--/并C.弥漫不齿虽然/但/并D.迷漫不耻尽管/--/而且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凡事暂时成功就沾沾自喜,甚至瞻前顾后,裹足不前,这种行为最终会导致失败。所以,战胜失败,首先要正视成功,避免得意忘形现象。B.生活中,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到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的事业每天都会取得进步,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愈加美好。C.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应因材施教,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这样才会取得实质性的教育效果。D.一年一度的退伍工作眼看就要开始了,王海入了党,还当选为连队模范,可最后究竟离不离开军营以及工作如何安排真还“八字没一撇”。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似浪花,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固体瓦斯”。B.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是:“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三希堂•竹谱序》)即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C.吴健雄在美国生活了半个世纪,就如他的老友、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说的那样,“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只是有了世界的眼光”。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B.实践证明,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珍贵的物种资源、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减缓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巴以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让人一时难见和平的曙光。D.在第18届世界宇航员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宇航员的目光聚焦于中国,以极度关切的神情关视着“神州五号”飞船的首次太空飞行。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中国的两河文明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度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凯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7.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B.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两河文明“一体化”的过程显得艰难得多,也伟大得多。C.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8.下列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分析,最全面也最准确的一组是()(1)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2)当时国力还不够强大(3)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4)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5)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6)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A(1)(3)(5)B(3)(4)(6)C(1)(3)(4)(6)D(2)(3)(4)(5)9.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选段,完成11-14题。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到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於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之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宋朝•苏轼《范增论》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悄悄地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渐渐C.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当……时候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浅陋,没有见识1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增之去善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B.当于是去耶?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C.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D.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13.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1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B.文中引《诗》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性格也是在变化之中的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根本和必然的联系。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第Ⅱ卷(主观题共105分)四(18分)1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三小题。(8分)(甲)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吏苛难之,因以金,乃舍之。公谓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汝因遣之。”吏大怒,而以嗣公为明察。将下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关吏苛难之,因以金,乃舍之。(2)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汝因遣之。(乙)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后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3)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请简要概括。1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1)诗歌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方可解其“真义”。请根据相关信息推测本诗创作的背景,并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2)“今春花鸟作边愁”这一诗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评析其艺术效果。杜甫《春望》中有一联也用了此种手法,请写出该联诗句。17.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1),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曹操《龟神寿》)(2)仰视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3)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苏轼《赤壁赋》)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窗①西部阿拉善是著名的骆驼之乡。牧驼人世代散居大漠深处,独守一方天地。久负于驼背上,天之高远坦荡,地之雄浑辽阔,摇晃出了粗悍淳厚的民风。②长期以来,牧驼人对居住条件不甚重视,也就谈不到对此费尽心思捉摸什么逐草而居,置一黄泥土屋,开一门一窗。尤其那窗,实在是不敢多受恭维的,倒不如称之为“洞”来得更加贴切,其大小仅容纳一只牧狗出入而已。先糊糙纸,再蒙塑料布,后代之以玻璃,均因其小而阳光被拒于屋外,便黑得十分醒目。偶有远足者涉入,见其形状忍不住感慨,土屋与道道连绵起伏的沙梁浑然天成,再飘起一缕炊烟,简直就是一座烽火台。③窗是什么?倒可以悉心捉摸一番。窗是自然之物,更属心灵之物,物质的与精神的现实契合而成。从远古有巢氏起历历叙出,或许可写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书呢。我就是牧驼人之子,在大漠深处生活了16年,我熟知牧驼人的窗,包括物资的窗和心灵的窗。牧驼人的窗,从某种功利的目的讲,的确无须开得很大,这与日久形成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不读书不论文,“骆驼经”滚瓜烂熟于肚腹,牧驼人甚至能分辨出每峰骆驼蹄印的细微差别!此乃其一。其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屋外操劳,既不用窗了望什么,也不用窗吸收什么。晨起步出便拥有了大片阳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形式。作为牧驼人的后代,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更没谁及早捅开我的心灵之窗,我的智性启悟得很迟。我的童年注定没有做工精巧的玩具,没有大人们刻意编排的优美童话。生命奔往主题的路途中,我却拥有太多的寂寞和孤独。后来,我便常想将这种感情诉诸文字。④如今,牧驼人的黄泥土屋不再像烽火台,取而代之的是砖墙红瓦的高屋大院。那窗,可是又大又多,前墙后墙侧墙都有,且有越开越大的趋势。坐在沙漠深处这样的窗前,同样又构成一种梦境。牧驼人的窗终于敞开,阳光倾泻而入,风声倾泻而入,电磁波倾泻而入。风力发电机高速旋转,收录机里流行歌星们的喋喋和嗲嗲如雷贯耳。晚间又有电视光影流溢,坐地日行八万里,美国总统布什走进寻常牧驼人家。情趣大来时,且酒且肉且歌且舞,不必担心舞姿不美歌喉不亮,需要的只是一种氛围。身置此境,倏忽感觉到处都是窗,收录机是窗,电视机是窗。这就是历史,抑或历史的一个窗口。牧驼人终于告别以“洞”为窗的历史,可喜可贺。⑤隐隐地,我却又觉得失去了什么。窗外,草滩干枯龟裂,没了葱郁绿色。稀疏的梭梭举着颓败树梢,飞鸟不栖。骆驼的双峰不再笔直,处处可见倒毙的生灵,骨架苍白如初。大批牧驼人开始背离家园迁移到贺兰山下,垦荒种地去了。握惯牧驼鞭子的手抓起锄头的瞬间,牧驼人你感到了什么?我凝视这些固守大漠的牧驼人,心中不禁悲喜交加。他们都是我的父老乡亲,那份与赞美新生活同时相伴的困惑与无奈,令人怦然心动。记得我参加一个有关养驼业会议时,有位畜牧专家厉声疾呼:“照此下去,骆驼之乡将名存实亡,成为无驼之乡。”言辞激烈,语惊四座。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启动牧驼人的智性,打开牧驼人心灵的另一扇窗,让科学知识的劲风长驱直入。在接受文明生活的同时,更要接受科学的生产方式。⑥在深夜的静谧里,我能听到大漠那沉重的呼唤。独坐窗下,我一遍遍翻阅咀嚼《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戌、捡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至此,心存悸动,眼睛便汪出一层湿润。⑦但愿窗外那座涤沥风雨的驼雕,不仅仅是一个象征。18.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生命形式”和“心灵之窗”分别指什么?(4分)19.文章第五自然段写到“隐隐地,我却又觉得失去了什么”,请根据上下文概括失去的内容;第七自然段写到“但愿窗外那座涤沥风雨的驼雕,不仅仅是一个象征”,如果后面要加上“而且”结合全文,你认为应该怎么加?(6分)20.“我”在翻阅咀嚼《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以后为什么会心存悸动,眼里汪出湿润的?(4分)21.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由于“我”年轻时“智性启悟得很迟”,缺少与外界的接触,拥有太多的寂寞和孤独,所以才会从事文学创作,用手中的笔将这种感情诉诸文字。B.文中的窗既是实指装在墙上的窗,又象征着连接外界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作者说窗是自然之物,更属心灵之物,是物质的与精神的现实契合的产物。C.本文赞美了改革开放使牧驼人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步入了文明的轨道。D.作者在文中提出,随着窗户洞开,好的东西如电磁波、风力发电机、收录机、电视机等进来了,不好的东西如歌星们的喋喋和嗲嗲、且酒且肉的生活方式和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等也进来了,因此让人悲喜交加。E.本文在赞美改革开放给牧驼人带来了生活上的变化的同时,也对随意改变生活方式,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进行了鞭挞,表达出了一种忧虑。六.(12分)22.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面的短横线上。(只填序号)(4分)①这使我心里有些隐隐作痛②我想这生活真不像小说,小说里出现的人物总有个命运交代,但生活中曾经是对你那么重要的人却由于岁月的磨痕不知在南在北③这种感受不是对某人某事的遗憾,而是对一种状态的无奈④而刚刚打开箱子所遇见的故人又浮现在眼前⑤雨来,此时雨又停了⑥这里面有许多人天各一方,了无消息②③23.下面表格是关于某企业近年来的生产经营状况的曲线图,请结合图后的注释,分析概括出该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结论,字数在35字以内。(4分)单位成本(元)100-50-1997年xxxx年xxxx年10203040年度产量(万件)【注】该企业在1997年、xxxx年和xxxx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12%和23%。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指该企业产品销售量占同类产品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竞争力强的一重要标志。24.诗的本质是暗示,是用具体的形象去暗示作者的情志。阅读下面一首诗歌,运用想象思维还原,推测诗歌中“这一页”(或“它”)可能表达的对象和内涵,然后加以直白解说。(4分)人生是一部书/只有这一页最温暖/读懂它的时候/我们在远方流泪七.作文(60分)2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枭将东徙猫头鹰遇见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那儿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家到东边去。”斑鸠说:“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要能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不能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往东迁移还是会惹人讨厌的。”寓言中猫头鹰搬家问题该如何解决?斑鸠的“改变自己”你认为怎样?请结合现实,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重庆一中高xxxx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A。A项读音xī,B项读音分别为pì/pī/pí/pí,C项读音分别为zhuó/chuō/zhuó/zhuó,D读音分别为zhěn/chēn/chēn/chēng。2.答案D。D项的“眼花瞭乱”中的“瞭”应为“缭”。注意C项中的“委曲”,意思是弯曲或事情的经过。3.答案B。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迷漫,强调漫天遍地,茫茫一片,看不分明;不耻,不感到羞耻。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无论”与“不管”都表条件,基本同义,而“虽然”“尽管”都属转折连词。应是注意此句中的“如何”一词,与之相呼应的应是“无论”与“不管”。4.答案A。“瞻前顾后”指多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与句意不符,语意偏向;B“见贤思齐”指见到贤能之人就向他看齐;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D“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5.B6.答案B。A句句式杂糅;C句“巴以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缺少陈述语,表达不完整;D句主谓搭配不当,“宇航员的目光”中的“的”可该为“把”或“将”。7.C(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8.A((2)“当时国力还不够强大”在文中无信息指示;(4)“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表述不准确;(5)任何地区的统一必须具备这两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的原因。)9.D(“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效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文明;而且这些“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项具有战略意义不是证据;C项虽“有铜器朝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相同,都不足以证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黄河流域)10.C(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注意“到目前为止”这一时间界定语。A项比较只是一个条件,不是惟一条件,因此无法得出“中国的两河文明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的结论;B项“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在中国上古时代没有“一体化”;D项不仅商代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朝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11.A(离间)12.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在这个时候,对这件事情;C表判断,表反问语气;D在,因)13.C14.B15.15.(1)关吏责问刁难他,客人因此(于是)用金钱贿赂关吏,关吏才放他通过。(“难”“乃”“舍”为重点字词)(3分)(2)在某个时候,有个客人曾经经过你那里,给了你一些钱,你因此而放过了他。(“而”“与”“因”为重点字词)(3分)(3)做事贵在抓住时机,掌握分寸,夸夸其谈毫无意义。(2分)16.(1)根据注释和“边愁”“独怜”“南窜”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本诗写于贬谪途中。抒发了诗人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和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3分)(2)借物言情、比拟或反衬。用花鸟(这些平时使人欢娱的事物)的表现形象地表达了(反衬)出“感时”“恨别”之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分)17.(1)老骥伏枥/烈士暮年(2)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3)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18.“生命形式”是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心灵之窗”指对外面世界(科学知识和文明生活)的了解。19.(1)那份宁静,那份悠远,那份与自然沟通默契的恬淡(2)而且是对骆驼之乡名存实亡的一种警示和鞭挞。20.担心重蹈历史覆辙,使骆驼之乡成为又一个大漠。21.BE(A年轻时的寂寞、孤独和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没有因果关系。C没有表明“歌星们的喋喋和嗲嗲”“且酒且肉的生活”是不好的东西。D革命性的变化应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弃牧从农的做法却并不好,根本谈不上“文明”。)22.⑤④⑥①23.首先要识别清坐标的纵横方向所指,再结合曲线的走向分别对纵横坐标所指进行分析,同时注意注释内容,最后综合出结论。参考答案:该企业近年来单位成本下降,产量上升,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力逐步增强。24.“它”可能是童年,是家乡,是母亲,也可能是祖国等。(原诗标题为《家门》,作者马明林)对于经历了时空转换的人而言,童年、家乡、母亲、真是让我们无比思念挂牵的对象。答题时,需先点明对象,然后加以解说。合理即可。答案略。25.标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