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2019届高高考模拟试卷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命题人顾权xxxx-9-16
第Ⅰ卷(100分)
一(48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羡慕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
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
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
D.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尘埃挨冻欸乃唉叹有碍观瞻
B.供给供职共识贡献供认不讳
C.唠嗑烙饼排涝奶酪旱涝保收
D.鲈鱼陆地记录贿赂碌碌无为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报道伶牙利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
B.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
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装潢安详山清水秀改弦更章
B.委屈蜂涌世外桃园流连忘返
C.炫目燥热大材小用伸张正义
D.修订阴凉墨守成规焕然冰释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xxxx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之一。考古发现,旧石器晚期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共存B.发祥地证明并存
C.发源地证明并存D.发祥地表明共存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堵车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次联赛大爆冷门的八一队,凭借场上的整体配合和积极拼抢,终以1∶1逼平了志在卫冕桂冠的申花队。
B.在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不成熟。
C.交响乐好听,但演出票价昂贵,对月收入不够丰厚的交响乐迷来说,大多数人难以承受数百元甚至千元以上的票价。
D.土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11.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观不管表示愤慨。
D.独联体国家看不上xxxx世界杯足球赛。
12.下列一段话的正确顺序应是()
①站在昆明湖边②总觉得这里面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感③皇家园林在这秋阳照耀下显得既庄严灿烂④又倒映在昆明湖如镜的水面上⑤天高日朗,缕缕白云飘在蓝天⑥又典雅秀丽⑦真是一幅“云淡风轻两无心”的悠闲画图⑧我看着天,看着云,看着这一幅园林美景
A.⑤⑥①⑧④⑦②③B.⑤④⑦③⑥①⑧②
C.③⑥①②⑧④⑤⑦D.①⑧②③⑥⑤④⑦
二、(32分,每小题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6分,每小题4分)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分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虐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C。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待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C,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C。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自下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13.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存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14.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和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15.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些却束手无策。
16.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可见
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气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6分,每小题4分)
品读科学之美丽(节选)
詹克明
《科学是美丽的》一书,作者不仅能够对这些艰深问题用浅近通达的文字表述,还能不失其科学内容的准确性,这点是很难得的。如今,面对高度分化、无比艰深、无比庞杂的科学分支,任何一个通才对知识掌握恐怕都难以应付。沈致远先生并非理科出身,又长期在工业界供职,其学识竟是如此渊博,何以如此?我体会,首先在于他对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永葆童稚好奇之心的人才会在谋生之余,出自本能地保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时刻跟踪科学全局的最新进展。正是这种非功利的知识追求成就了沈先生如此全面的学问功底。再者,作者素有认真的写作态度,有意从一些最具权威性的报刊科学专栏或科学书籍中选取素材,力求其科学内容准确可靠。例如,作者直接参考《纽约时报·科学时代》版的文章就有12篇,此外还有《科学新闻》、《物理世界》等杂志,这些期刊一般都比较严谨。除此之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作者都有一些各个科学分支的朋友,据我所知,有些还是这些领域里颇具权威的知名学者,与他们的互相切磋无疑会加深这种科学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散文虽不同于科普文章,但从沈先生这本书中,广大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读者无疑会获得很多全新的科学知识。
  最值得推崇的是,书中有许多颇具匠心的篇章,作者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自己的精彩思维。如《竹木前缘》,作者能从中国算盘结构中看出它是“五进位和二进位之混合制”,并使用了“浮点制”等本质特征。在《毛笔与电脑》中,作者指出“整个毛笔几百根毛就有上千个自由度”,使得电脑绘图软件很难实现毛笔的功能。从现代科学眼光来审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有许多居家常见的东西却有着无比深奥的科学内涵,它们看似简单,却是复杂无比,以致处理起来,连最先进的电脑都束手无策。我曾听到方毅先生说起,中国围棋就有这种特异性,在国际象棋方面电脑可以大败世界冠军,但在中国围棋上它未必赢得了业余棋段的少年棋手。书中《蝉与数论》是篇奇文,它从“蝉的生命周期为什么偏偏是质数”中看到昆虫的生命周期只有在质数年数时才能在出土时尽可能少地遇到天敌的捕杀。再如《蒙娜丽莎微笑揭密》,作者从人眼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区域,它们各有不同的感知灵敏特性,按此解释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为何会时隐时现。  
(选自《中华读书报》)
17.“品读科学的美丽”中的“美丽”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原作能够用浅近通达的文字表述艰深的科学问题。
B.原作文字浅近,但对科学内容的把握却非常准确。
C.原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自己精彩的思维,使得书中许多篇章颇具匠心。
D.原书中涉及的内容都是科学领域中较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重大成果。
18.文中说沈致远先生“学识竟如此渊博”,从本文看他的“渊博”体现在哪里?选出正确的一项
A.沈先生对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有浓厚的兴趣,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
B.作者在写作本书时有意从一些最有权威的报刊科学专栏或科学书籍中选取素材。
C.作者经常与科学领域里的知名学者相互切磋,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D.作者在著作中涉及到数学、书法、自然、绘画等多方面的科学领域,使得全书有着较为丰富的科学内容。
19.从本文看,《科学是美丽的》一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选出正确的一项A.全书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渊博的知识。
B.全书涉及数、理、化、天、地、生及哲学、艺术、经济、环保、医学以及社会等诸多问题,内容丰富,领域广泛。
C.通过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将艰深的科学问题加以阐释,对于提高广大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读者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D.本书不仅以高昂的姿态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美丽,同时也鞭挞了科学发现中的一些不公正,警示人们对待科学要有正确的态度。
20.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信息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面对当前高度分化、无比艰深、无比庞杂的科学分支,任何一个通才对它们的知识掌握恐怕都难以应付。
B.沈致远先生较为全面的学问功底源于他非功利的知识追求。
C.《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之所以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这与作者取材的认真与严谨也是分不开的。
D.科学求真,艺术尚美,这是《科学是美丽的》一书命名的原因。
三、(20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1-25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2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直谏事楚庄王②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
B.①事未会②会自私欲杀其从者
C.①郑人甚善之②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
D.①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②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
②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B.①太子能为我内应
②伍胥父兄为戮于楚
C.①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
②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
D.①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
②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23、选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其”所指代的内容完全相同的一组()
①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②郑人甚善之③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④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⑤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⑥到昭关,昭关欲执之⑦伍胥既渡,解其剑曰⑧拔其钟离﹑居巢而归⑨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
A.②⑤⑥B.①⑦⑨C.③⑥⑧D.②④⑥
2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伍胥逃亡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宋有华氏之乱②太子能为我内应③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④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⑤到昭关,昭关欲执之⑥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⑦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
⑧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③⑤⑧D.④⑦⑧
2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伍子胥之所以在楚国有名气,源于他的祖先伍举曾在楚庄王时期敢于直言进谏、地位显赫。
B.伍子胥与太子建到晋国后,密谋与晋国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事情败露后,挟天子建的儿子胜逃离了晋国。
C.伍子胥在逃往吴国的途中,曾愿把自己佩戴的宝剑赠与渔翁,并不贪图财宝的渔翁并没有接受,因为他对“粟五万石,爵执珪”的利益也没放在眼里。这表明了渔翁队伍子胥的敬重。
D.伍子胥最后落野耕作的主要原因乃是他借吴国的兵力讨伐楚国,公报私仇的意图被人识破后的迫不得已。
第Ⅱ卷(50分)
四、(2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3分)
译文:。
⑵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5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3分)
答:
②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4分)
答:
18、黩写及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任选出《登鹳雀楼》或《寻隐者不遇》中的其中一首进行默写。(4分)
(2)天生我材必有用,。(2分)
(3)无意苦争春,。,只有香如故。(4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10分)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1.在对艺术的全和粹、虚和实的理解上,这段话中包含了几种看法?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他们各自的见解。(5分)
2.对于雕绘这一艺术他们是如何是理解的?(5分)
六、(15分)23.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6分)
原作:墙角的花!仿写: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24.根据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不改变原意,重新组合句子,要求使用排比的方式来表达。
中国的绘画在神似、意境、形神兼备上很讲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5分)
25.下面是从“河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取的部分调查结果。这些调查结果反映出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不超过40个字)
河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状况调查小组就“媒介从业人员在搞批评报道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的来源和“媒介从业人员认为一些批评报道不能如期刊播”的原因做了两项抽样调查。调查对象189人。在第一项调查的“本单位领导”、“当地领导”、“当地不明真相的群众”、“执法部门”和“其他”五个选项中,选项不限;调查结果是:选择五个选项的人数依次是32、137、24、50、20,所占有百分比依次是16.9%、72.5%、12.7%、26.5%、10.6%。在第二项调查的“时机不成熟”、“不利于社会稳定”、“有损党和政府形象”、“被批评对象的上级领导不同意”、“怕影响媒介与被批评单位的关系”、“怕影响媒介的经济利益”、“怕引起新闻纠纷”和“稿件质量欠佳”八个选项中,选项不限;调查结果是:选择八个选项的人数依次是55、51、41、117、66、13、56、9,所占百分比依次是29.1%、27%、21.7%、62%、34.9%、6.8%、29.6%、4.7%。
xxxx届高三语文周练(七)答卷
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选择(每题5分合计100分)
123456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计分
第Ⅱ卷(50分)
四、(2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3分)
译文:。
⑵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5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3分)
答:
②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4分)
答:
18、黩写及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任选出《登鹳雀楼》或《寻隐者不遇》中的其中一首进行默写。(4分)
(2)天生我材必有用,。(2分)
(3)无意苦争春,。,只有香如故。(4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10分)
1.在对艺术的全和粹、虚和实的理解上,这段话中包含了几种看法?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他们各自的见解。(5分)
2.对于雕绘这一艺术他们是如何是理解的?(5分)
六、(15分)
23.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6分)
原作:墙角的花!仿写: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24.根据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不改变原意,重新组合句子,要求使用排比的方式来表达。(5分)
原句:中国的绘画在神似、意境、形神兼备上很讲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25.下面是从“河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取的部分调查结果。这些调查结果反映出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不超过40个字)
河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状况调查小组就“媒介从业人员在搞批评报道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的来源和“媒介从业人员认为一些批评报道不能如期刊播”的原因做了两项抽样调查。调查对象189人。在第一项调查的“本单位领导”、“当地领导”、“当地不明真相的群众”、“执法部门”和“其他”五个选项中,选项不限;调查结果是:选择五个选项的人数依次是32、137、24、50、20,所占有百分比依次是16.9%、72.5%、12.7%、26.5%、10.6%。在第二项调查的“时机不成熟”、“不利于社会稳定”、“有损党和政府形象”、“被批评对象的上级领导不同意”、“怕影响媒介与被批评单位的关系”、“怕影响媒介的经济利益”、“怕引起新闻纠纷”和“稿件质量欠佳”八个选项中,选项不限;调查结果是:选择八个选项的人数依次是55、51、41、117、66、13、56、9,所占百分比依次是29.1%、27%、21.7%、62%、34.9%、6.8%、29.6%、4.7%。
语文周练七参考答案
1.C2.C3B4A5.C6.B二、7、D(文中所涉及的内容无此方面的评说)8、D(前三项内容都属于使作者“知识渊博”的原因)9、C10、D三、11、D(A中的两个“事”一为“事奉”,一为名词“政事”;B中的两个“会”,一为“准备就绪”,一为“适逢”;C中的两个“善”,一为“很好地对待,礼遇,善待”,一为“与……关系较好”)12、C13、B14、A15、A四、16、⑴伍子胥(于是就)只好与胜独身步行逃走,几乎不能逃脱。⑵伍子胥知道光有在国内图谋的志向,想杀掉吴王自立,不可以用对外的武事来劝说他,就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17.①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②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18、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⑵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⑶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五、19、行旅匆匆,夜色中的一切不能给人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人生匆忙,“所有路过的地方”都不能令人感到家的温馨与幸福。20、⑴用比喻手法说明人离开家乡之后的行旅匆匆,对一切景观虽留恋却又模糊的遗憾之情。⑵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在陌生地带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21、用反衬手法详细描绘了周围环境的静寂,真实地再现了作者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独居旅社时孤独、冷清的心理感受。22、CE23(参考)泥潭中的蛙,当你只欣赏自己的鸣唱时,艺术的天使就离你更远了。24.讲究神似,讲究意境,讲究形神兼备,是中国绘画自己独特的风格。25(参考)某些领导者对舆论监督不支持甚至阻挠,是舆论监督工作的最大困难。第一项调查反映“当地领导”和“本单位领导”为主要阻力来源(阻挠),第二项调查反映“被批评对象的上级领导不同意”为不能如期刊播的主要原因(不支持)。

    以上《2019届高高考模拟试卷》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2019届高高考模拟试卷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2019届高高考模拟试卷》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