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走近古人的生活说课稿
走近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3册中的第9课,属欣赏评述单元内容。
本课的内容是近距离的,因为它是最为生活化的,从“衣、食、住、行”四个生活的基本框架里来谈,跟生活有关的艺术,学生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供运用;但它的内容又是遥远的,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历程,离我们生活是如此的久远。
这一“近距离”应对这“远风景”,无疑给执教的老师有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和发挥。
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来理解古人,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各种艺术存在的形式,初步懂得跟“衣、食、住、行”有关的艺术发展脉络及艺术存在的多样性,调动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衣、食、住、行”这些人类生活中最为常态的组成部分的历史演变、观念的变化,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了解本民族艺术伴随历史发展的概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就生活谈艺术,让学生加深理解艺术应当是为生活的艺术,是大众生活的艺术,它贯穿了人类发展始终,贯穿于衣食住行的点滴。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对于他们而言坐在那儿规规矩矩地欣赏、理解、评述……恐怕教学知识是可以传播下去,但其效果可能会导致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也会很快消失的结果。也许那种形式对“小初中生”而言,他们并不太有兴趣。在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美术欣赏课程新课标中我们倡导的似乎更应是注重感受和愉悦,在愉悦中感受、记忆,融入血液。
课时安排:2课时之1
本节课的时间跨度导致内容含量很大,所以安排二课时完成。
“衣、食”放在一个课时,“住、行”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对中国古代与衣食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对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所认识和理解,并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技能领域: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与衣食相关的艺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创造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民族艺术品面前,有一个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
赏析与衣食相关的艺术,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理解服饰艺术的渊源及布料的品种、“鼎”的认识、陶、青铜、瓷器等质地的工艺器皿有一定认识。
教学难点:
因和“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体系过大,牵涉的历史知识较多,认知面较广,所以较难把握住整个课程的教学重点。故在设计中以点盖面,在本课中平衡好重点、难点选取历史的几个片断,重点讲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为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教师在知识的难易度上要把握好,不必太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
学生准备:事前预习课文,随堂测试纸。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谈话导入
游戏竞猜谈话导入
谁的生活能离开衣食住行呢?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古代的实用美术,至今还散发着熠熠光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古人生活
【导入课题】
走近古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
宣布本课不同以往的上课形式和竞赛要求。
游戏竞猜
以游戏问答形式贯穿本课内容
谈话拉近与课题的距离。穿越时空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古人的生活。从已知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古代的生活的艺术。
艺术化的生活
生活的艺术化
才是艺术的真谛。
告诉大家今天的赏析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分式知识竞猜,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合作精神。设计意图:
就美术欣赏课用用智力竞赛贯穿始末。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主人翁的状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再孤立于课程,共同参与美术课程的开发、设计、发展。而不止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
美术教学与美术课程相转化,相互促进,
同时引发学生对这一过程中的感知、想象、情感体验去理解古代实用美术的辉煌成就。
衣的展示
是真是假授课
衣
1、丝织品的品种
介绍江苏著名地产:
南通蓝印花布
南京云锦
2、中华服饰的发展
形式:
1、大量图片的展示配以边讲边提问的形式
2、知识问答形式
3、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由同学设计情节,拍摄DV短片《是真是假》丰富提问的形式就学生熟悉的江苏地产引起学生共鸣。积极主动的发言,表述自己所知到的有关南通蓝印花布和南京云锦的来历、传说等,从内容上也丰富了老师的准备。老师的补述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再加以提问、学生自己设计地DV短剧调节课堂气氛,也使教学知识得以延伸。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了解当地历史上留下的文化遗产、文化珍品;本课以南通的蓝印花布和南京的云锦为例,让学生通过课堂去了解它们的过去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了解它们的艺术特色……在欣赏中熟悉、走近自己身边的艺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耐于生存的基础,也正因与此,任何一个民族都应珍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
食的器皿
久远回忆食
1、中华食文化
2、与之相配的器皿
从器皿的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等方面去欣赏
先以青铜器中的爵导入,思考三足造型的作用,再到陶鼎。
从日用的饮食容器的陶鼎到笼罩着神秘和威严,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青铜鼎。重点介绍司母戊大方鼎。再转折到中国人的骄傲——瓷器。
在介绍中图文并茂,兼以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边讲解边讨论补充,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思考的空间,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就上面内容结合历史知识谈一谈。
思考:
1、欣赏爵的造型思考它喝酒的地方,体会古人的设计思路
2、思考三足造型的功能性
3、陶鼎到青铜鼎的功能性的演变体现出它的社会性,结合历史知识思考评述
4、中国瓷的骄傲……
5、欣赏清代的精品瓷
贯穿师生互动交流讲解、补述、评价……设计意图:
在欣赏图片中去思考、体会古代工艺美术器皿在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想。
通过精心挑选出的图片,以时间为线索,在感受、理解设计意图的同时,通过师生谈话般的互动交流能进行一定的艺术分析,增强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在交流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美术语言的学习,通过引导型的师生对话来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思维联系、想象、类比、概括……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让学生理解艺术从来就是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绘画还是工艺美术或其他艺术形式都深深地植根于生活。
只有理解这点,才会真正明白:“艺术创作的真谛是使生活艺术化,更使艺术生活化”的道理。
讨论交流
评述总结写30-50个字的小结,小组交流选择其中写的较好的赏析内容参加全班交流,供大家学习。回味刚才所学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话题,书写30-50个字的小结。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小结准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设计意图:
在知识竞赛“热闹”的同时,也给学生以“安静”的思考。
及时考察学生是否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与古人衣食住行的相关的艺术形式是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否对赏析过的重点作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与正确的评价;在赏析过程中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感受,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以上的学习,对今后所见类似作品能予以客观认识与评价。
课后记:
与古人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形式内容非常多,如果系统地从历史角度来讲解显然时间是不够地,只能采取以点代面的形式。在课堂上,采取积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即本节课在设计上就做了一次这样的尝试:以智力竞赛的形式贯穿课堂。通过智力竞赛的对抗性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应对,以已有的知识储备应对老师的问题,老师的介绍,知识点的延伸和迁移。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本课,在竞赛中预习的同学“尝到了甜头”,而没有预习的同学后悔不已纷纷表示下节课一定要把有关“住、行”的内容早早预习,不但预习还要去翻阅相关书籍,以便在课堂上可以抢答到又难度系数的题目以及发表有“分量”的观点。这个起点不算“太高”课堂竞赛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来,自觉自愿的去参与、延伸课堂上老师因时间限制而不能完成的部分。在课堂上除了竞赛回答问题,还设计了由同学设计情节拍摄DV短片《是真是假》、大量图片的展示,直观快速的浏览配以精讲等形式吸引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加上课堂中安排的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现场体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本节课在工艺美术欣赏课上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不再孤立于课程,而是美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美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美术课程的开发,美术教学就不止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美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美术教学与美术课程相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的融为一体,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