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说课稿 内容页

小学信息技术&聪明机器人卫士-避障传感器说课稿

文章来
源学科吧

小学信息技术聪明的机器人卫士——避障传感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聪明的机器人卫士——避障传感器》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第9课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前几课时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避障传感器,掌握了避障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仿真环境的设置等基础知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编写避障程序的方法,同时为后续学习其它传感器打下良好的编程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生是五年级学生,学生有一定的LOGO语言学习基础,素质较好,有较强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永久循环模块、条件判断模块、避障传感器模块、高速电机模块的使用方法与作用。结合不同任务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模块进行编程。
2、能够结合仿真环境中机器人运行的情况,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对程序进行调试。
过程与方法: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及抗挫折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
教学难点:条件判断模块、高速电机模块的使用方法,程序的修改调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自学任务提示课件。。
学生方面:要求学生对先前的知识掌握比较好,能熟练使用诺宝编程平台。
设备方面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仪等。
六、教法和学法:
机器人课的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任务驱动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自主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态氛围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培养,注重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出现,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任务设置,使学生感悟更多,收获更多。
七、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这样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说的,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需要找一名最聪明的机器人卫士来看守,想不想让你们的机器人成为最聪明的卫士?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我又提出这样的思考问题,能完成这样任务的机器人应该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引出本课的学习重点避障传感器的使用。
设计意图:使用这样的谈话法导入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近,让学生认识到机器人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学习的热情。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布置任务:永久循环等四个模块的使用方法。(课件)
组织分组:生自由分组。
(2)执行任务:
生:利用教材及实践操作,合作讨论等方式。
师:巡视指导,参与。
(3)汇报交流:
生:汇报、质疑、补充、解答。
师:引导、点拨、释疑。
设计意图:
(1)采用小组探究学习法,意在让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2)分组汇报交流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意在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思考,取长补短,也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3)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列四个模块的顺序,同样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而且渗透编程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上机编程,仿真运行
(1)布置任务:编写机器人躲避前方障碍物的程序,并仿真运行成功。
(2)执行任务:
生:尝试编程并试运行。
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修正程序:
生:演示操作并解读程序,其他同学观察、质疑、补充、解答。
师:引导、答疑、补充。
(4)检验黑板上同学们板书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
(1)上机编程,锻炼学生动手、动脑、逻辑思维的能力。
(2)汇报交流:让学生通过程序展示,既检验学习成果,而且同学们也将本课的难点一一摆出,集大家的智慧,分散了难点,使难点逐一击破。
(3)检验板书:通过编写出的正确的程序流程图验证板书的正确性,加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布置任务:导入时提出的任务,保护镇馆之宝。(围绕圆形障碍物走)
生:个体或以组为单位自主尝试编写程序及仿真运行。
师:监督、巡视、记时。
(2)成果展示:
生:展示成功同学的程序,并介绍编写意途和构思,其它同学聆听,汲取经验,互相学习。
师:鼓励,赞扬,聆听。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既有巩固,更有提高的作用,此部分的设计完全考验学生对四个模块的灵活运用水平,对知识的触类旁通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编程态度。并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5、经验总结、课后思考:
生: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师:总结本课知识点,提出希望。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也能带着问题走,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七、设计意图:
为了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我在组织教学、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以及没有被学生关注的问题上稍加提示,都意在起抛砖引玉之功效,极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发挥、去创新的空间。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尽量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八、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一节机器人课,“避障传感器”的相关知识是比较枯燥、抽象的机器人语言,通过这节课学生的行为,已将知识诠释的通俗易懂。本课主要体现了三大特点是“新、实、活”。
一、“新”。本节课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体现了一个“新”字。
教学结构上,一改传统讲授为主的特点,只发挥了“引”的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创新的学习中,克服传统教学主动接受知识的毛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广播、示范、监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上,学生互相质疑,转换教师、学生角色,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自主探究,既培养了合作精神,也提高了操作能力。
二、“实”。本课没有“蜻蜓点水”的现象,处处体现了一个“实”字。
1、选题真实。选择的活动主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的主题。也就是为我们阿城博物馆挑选一位看守镇馆之宝的卫士。
2、知识点落实的扎实。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学生提出来的,老师又归纳总结分类形成四个组,每个组研究一部分知识,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探究、实践、讨论、互相学习的方式将知识重难点分教研,化整为零,逐个击破。而且在学习高速电机模块、永久循环模块他采用了知识牵移的方法来完成的。编程时为降低难度,他采用充分发挥流程图的优势,让学生上黑板上贴流程图。
3、课前准备的充实。
在学习避障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这一部分,教师自制了一个小的演示课件,直观生动的课件将抽象的知识一下变的直观了。
学生在自学、小作合作及汇报几个环节,教师都有学生的学习提示,汇报要求等文字材料。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法。
4、展现出来的是朴实。
为什么朴实,因为这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的一节课,没做任何修饰的一节实实在在的课。
三、“活”。在本节课上的鲜活是最明鲜的特征。每个细节似乎都是在动态的氛围中完成的。
1、任务的布置是动态的。想让你的机器人成为博物馆的卫士吗?——机器人卫士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怎么样赋予机器人卫士智慧——让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执行任务。
2、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是活的,教师没定性要求,那些同学学什么,而且根据同学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到对应的研究小组,而且是可以自学,也可以和旁边同学一起研究学习。
3、任务的完成的过程是动态的。学生从选择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过程——初步完成任务——展示汇报——评价交流——再修改完成任务。
4、任务的设定是动态的。由易到难,先学习前避障传感器来躲避前方障碍,再学习左避障传感器或右避障传感器沿着障碍物行走。
5、知识的迁移是动态的。从过去的直行模块迁移到高速电机模块。从过去的重复循环模块迁移到永久循环模块。
6、课堂一个个闪亮、鲜活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思维也活了起来。(如在展示并解读编写思路时,冯志达说我在程序中放了一个发光模块,因为晚上巡逻,发光模块做为机器人的照明灯,还加了一个风扇模块,做为打击敌人的有利武器。)(李行说我给程序中加上了画笔模块,他说是为了留下巡逻的轨迹,表面看像机器人跳舞一样非常的美观,实际为调试程序提供方便)这些都超出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全部都是学生的想像。
当然本节课的优点背后,还有许多的不足。第一、时间把握的不太准确。2、本节任务量有点大,因为这个班级的同学基础很好,学校机器人小组的同学比较多,所以完成的很圆满,如果不是这样的基础的同学,他们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会有一些吃力。第三,就是评价,我认为也是本节课最大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学生之间互评不到位。而且缺少准备性评价和过程性的评价。所以课后,我重新设计了以下评价表。

课堂自检表
学生姓名:————
项目123说明
上课是否认真(听讲、讨论、交流)1=认真2=一般3=不认真
是否积极(发言、提问、询问、讨论、交流)1=积极2=一般3=不积极
是否自信(与别人不同意见时、尝试性操作时、表达想法时)1=经常2=一般3=很少
是否善于合作(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1=能2=一般3=很少
思维条理性(能有条理表达意见、解决问题清楚、做事有计划)1=强2=一般3=不足
思维创造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1=能2=一般3=很少
总评:

文章来
源学科吧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