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说课稿 内容页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全册说课稿(3)

文章来
源学科吧课件

6.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说课稿
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应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
首先: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是认识省级区域的一部分,教材从台湾概况、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三部分内容认识台湾,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学习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定的主要思想。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香港澳门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明确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认识区域地理的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1)影响台湾自然资源分布的原因分析:(2)台湾的经济特色。
本节课的难点是台湾岛的地形特征,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是教材,影响自然资源分布以及纬度位置、地形气候等是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和利用图形表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
本节课主要渗透的学法有:首先,青少年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法。
其次,有效借助多媒体、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的优点,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总的教学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将围绕“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教学过程:首先播放反映台湾风光的动画、然后设置悬念:台湾岛与台湾省的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日月潭外还有哪些自然风光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设置疑问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
承接导课。我将追问:为什么说台湾省是祖国神圣的领土?你知道哪些史料和证据?让学生看课本找出答案,并完成课后练习2。然后再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文化渊源归纳补充,进一步证实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这样处理的依据是:
1、改变教材原来的顺序是为了教学过程衔接自然,为后面学习自然环境作铺垫。
2、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台湾自然环境这一部分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着台湾轮廓图来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及台北、高雄、基隆。2、用比例尺计算一下,图上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3、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5、台湾地形状况怎样?然后补充:(台湾岛上约2/3是山地,是由几条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南北纵贯全岛的台湾山脉山势巍峨、群峰挺秀,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山峰。东部山岭直抵太平洋岸,西部是较宽阔的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以上就是台湾的概况。我们知道自明朝开始,外国列强多次侵犯台湾,他们主要是看到宝岛台湾的“宝”,“宝”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森林资源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2、为什么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3、台湾主要有哪些农产品?4、台湾盛产这些农产品的原因是什么?5、台湾有哪些矿产资源,分布在哪里?6、台湾的美还体现在它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台湾有哪些旅游资源?
在处理“台湾主要有哪些农产品”时。预先让学生回家找与台湾相同的水果,上课时带来学校(因为我们农场以自营经济为主,学生家庭中有许多是种植热带水果,此时正是香蕉、菠萝、芒果、杨桃、火龙果等成熟季节)同学们把自家的产品带到课堂,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相互了解。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拓展学生的思维,突现学生的个性。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从图中获取台湾气温和降水、地形、气候因素等信息,消化理解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台湾的自然环境这一问题解决了,在处理下一个难点——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可分三步解决:第一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中的变化”图,让学生讨论分析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结构中的变化。
学生明确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进行第二步提出问题:1、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应具备哪些条件?2、哪些因素促使台湾出口加工业的发展?3、台湾工业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4、为什么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这样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解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第三步是根据图表绘制折线图的训练。先把第一产业的曲线图绘出,再引导学生学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曲线图,这样可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节课,计划了两类练习,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设计的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台湾省面积:共约36000平方千米
人口:2200多万
民族:以汉族为主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海上米仓
东方甜岛
水果之乡
森林之海
东南盐库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这种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完整。
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材料分析两岸统一对祖国有什么好处,两岸分裂对祖国有什么坏处,并请以此话题定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6.4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边疆地区,它是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自然资源丰富;新疆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和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新疆作为案例有鲜明的代表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环境特点,能绘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
(2)会运用地图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得出其制约因素——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新疆地形与城市分布图、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和有关材料,师生一起绘指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让学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条件及其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念。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山夹两盆”地形特点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树立人地协调和哥持续发展观念。
二、说教法
1、本课运用读图分析法、讲解法、绘图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突破:
(1)对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色:运用板图使学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记。
三、说学法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以“羊肉串”导入,直接明了。
2、说小结:较简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五、说教学反思
本人的设计思路:动脑筋精心设计,尽量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温故知新中学习,减少学生负担;想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另外还查找较多的资料,相比较而言,学生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和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所以以后还要从放手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主动学习方面,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效果较好,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处:学生胆子较小,回答问题没有平时积极踊跃。
7.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的中国的省内区域。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1、对外开放的前沿。2、外向型经济。3、城镇的发展。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
2.本课地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教材选择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区域。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三、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①问题讨论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②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小组学习、讨论、练习安排:
活动1:读P50-51课文、图7.1、7.2及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活动,
目的:在考察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
探究1:读P52课文、图7.4。学生通过个人读文完成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活动2及活动3:读P53-54活动课文及图7.5。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略)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7.2西双版纳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地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第一框题的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方面
本节内容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本节内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针对本节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原始热带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征。
4.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资源特色及优势。
5.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
重点难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决定该区基本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是形成特色旅游区的基础,因此我确定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给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地理位置;通过大量的自然景观图片和人文景观图片来认识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难点:确定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因为初中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较差。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方法方面
1、读图观察法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读西双版纳位置图,让学生明确西双版纳的位置及优势;通过雨林植物图让学生归纳出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出示傣族风情的图片,了解傣族风情等。在本课中我出示多副图片,即直观形象,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读图观察的能力。
2、小组合作探讨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与分析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本节课我重点合作学习两个问题:一是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那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因为这个问题的分析能够引出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解决本节课难点“季风气候成因”的关键。二是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傣族的文化习俗较多,其中拣选泼水节、竹楼、竹筒饭、孔雀舞等来探讨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方面
我利用MVBOX来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风尾竹》,背景是西双版纳的图片。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既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整个的教学过程一是利用大量的图片来观察,获得地理信息;二是创设问题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运用承上启下的方法,即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留下思考的空间,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方面:采用框架式的板书,同时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经过师生完善后,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现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的要点,理清思路,提示纲要,同时利于引领学生反馈、补填空缺部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写一篇宣传性的文章或制作宣传画报,主题是《请到西双版纳来》
作业开放性较强,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反馈,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或者绘画的能力。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性和社会性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西双版纳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
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中学的***,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说课的题目是《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2、教学程序
教学
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播放关于黄土高原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一段视频将复杂的地理事物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去感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
















严重的
水土流
失︻新
课教学

脆弱的
生态环
境生态
建设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为了制造热烈氛围,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教师最后评议.
2.黄土高原成因
(1)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提出第一个探讨问题,学生完成活动后,提出第二个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风成说”的探讨。根据活动2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依据学生回答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获得对黄土高原的初步认识后,继续下一个课题。
1.水土流失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用逐步深入的提问达到让学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相关图和问题,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和形成原因。
通过提问引出下一个问题。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了解后,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读图,设计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加深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状态,在准备中加入历史上汉唐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现在的对比。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在讨论、交流后进行描述。教师最后总结。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
学生通过教材活动和读延安气候图,以讨论的形式,分析黄土高原产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总结出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
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教材和课本阅读材料自学并通过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四、生态建设
出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一个辩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激辩,最终得出生态建设的方法。1.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2.(1)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过渡,拨动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成因的心弦,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本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的方法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1.采取学生讨论和团体协作的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迁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沿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
2.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开放式的问题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巩固提

︼1.为黄土高原某地关联图,按因果关系分析判断,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代表字母,填人图中相应空格处,每个选项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下降B.暴雨增多
c.进一步毁林开荒D.洪水灾害增多这个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强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总结反思
拓展
延伸
︼这节课使我们认识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源所在,而且对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之后,给学生介绍几种其他形成学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在学习完这一节知识后,让学生分组查找相关生态建设的资料,设计安排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梳理、概括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创新。

课板
堂书
总设
结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
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四、生态建设
板书这样设计反映了教学要点,知识前后连贯和系统层次清晰。学生看起来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读“黄土高原地区略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名称:A,BC
河流名称:DEF
(2)黄土高原北抵,南到,
东起,西到。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的厚度一般超
过米。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是:。
(4)黄土高原地表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是由于严重的造成的。
(5)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主要表现在:
①;②;③。
(6)20世纪以来,伴随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呈循环,它体现在:。
作业既是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又是下一节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的解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巩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说明: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用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拓展”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所收获,不爱动脑的学生乐于思考,学有所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
本节说课到此结束,在此,让我对各位的倾听表示衷心地感谢,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8.2《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说课稿
《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
授课章节第八章第二节课题长江沿江地带
授课课时两课时课型新授



标知识目标:
1.记住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
2.记住长江沿江地带特大城市、重要工业基地及钢铁走廊和汽车走廊的分布。
3.知道长江沿江地带重要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能力目标:
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区域间相互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彼此协作、共同研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活动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2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
导入新课
复习我国沿海工业基地的分布,其中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哪里?它位于哪条河流沿岸?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学生复习巩固上册所学知识。
阶段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纽带与辐射作用一、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1.读图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
2.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河流、气候及资源状况。
地形:地势低平,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河流:河网稠密,湖泊众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
资源:上游多煤、天然气和水能,下游主要是铁和铜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认识“H”型工业格局
1.说出“H”型格局东西沟通了哪两地区,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读图找出上海与攀枝花两城市,了解其范围。
学生小组查阅地图,找出主要的矿产资源及所在地
学生简述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沿江
地带
城市
沿江
地带
工业
2.找出东西纽带中的四大重要城市。
3.辐射作用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4.认识世界上重要的沿河产业带有哪些?(莱茵河、密西西比河)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1.读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比较长江上中游和下游分布的工业城市稠密与稀疏的不同?找出沿江地带四个特大城市。
2.了解上海多方面的优势表现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读图找出沿江地带四大工业基地,说出各自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2.找出沿江地带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哪几个?
3.记住长江沿江地带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
五、生态问题及治理保护
1.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出现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中下游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酸雨严重,水体污染)
2.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和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学生读出记住。
学生通过做活动1,来理解明白通过河流与交通干道实现了南北辐射。
学生读图比较出下游城市密度大,尤其长江三角洲地带。
学生自己了解记忆。
学生掌握四大沿江工业基地、四大钢铁工业走廊和四大汽车工业走廊。
学习在图上填写准确名称。
学生读书找出答案
学生交流生态问题
学生讨论分析
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复习巩固所讲知识,做总复习练习题
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做练习,巩固深化
学生谈论本节收获与体会。

9.0《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章节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的基本国情。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第二部分,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
3、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更好的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目标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解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说学法: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带着问题看书看图。
3、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的文字信息与课件上图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引课: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
总结: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呢?闭关自守。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
2、出示学习目标:
3、学生看课文结合图片总结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小结:
5、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文章来
源学科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