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科吧
课件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说课稿一、说教材、课标(一)教材地位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的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及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本课是纵向联结中国古代与近代以及横向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关节点位,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确定依据 | |
知识 与 能力 | 1、识记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知道中国经济在当时世界上的突出地位。2、了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地点、表现、特征等;认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因素。3、通过对“海禁”政策的了解,知道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的课标要求。 |
过程 与 方法 | 通过采用情景创设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努力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教学中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 |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反复强调的一个原则。 |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 通过总结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察往知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 历史课标: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
(三)教学重点、难点
内容 | 确定依据 | |
教学 重点 | 重点1:如何理解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 1、依据课标要求; 2、中国虽然也经历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但近代中国却落后了,其中的根源是什么呢,学生对此较难理解。 |
重点2:海禁政策 | 本课的课标要求 | |
教学 难点 |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 |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对理科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
二、说学情、学法
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已经基本适应,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是经过文理分班后,学生的学习倾向非常明显。理科班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有个别学生的脑袋中有这么一种思想,学历史就是为了应付来年的会考。因而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上课时不爱独立回答问题,知识储备量不大,更欠缺深入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根据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掌握以下几个学习方法:
1、课前阅读,完成学生课业“知识结构”部分,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整体上的感知和把握。
2、知道“达标要求”,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3、同
经过一轮对必修1、2、3的教学,我对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结构、特点和高一学生尤其是理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与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更能结合课标及会考纲要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法教学:
1、情景教学法:在导入新课与解释“资本主义萌芽”概念时使用。
2、引导法:考虑到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有限,这一方法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对比法: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4、类比法、问题分析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可以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本课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力求课堂体现趣味性与实效性。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前夜的危机”三目整合成: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地点、特征、表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三个部分,使得本课线索清晰,既便于学生理清历史发生与发展的具体因果关系,也便于教学过程中把握主题,突出重点。
2、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研析重点,突破难点—课堂小结,理清线索—当堂练习,学用结合。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设计依据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幻灯片展示: 图片1、“1793年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和相关的图片说明材料。设问:乾隆皇帝为何如此傲慢? 图片2、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的情景。设问:为什么清王朝的外交在半个世纪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两幅图片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刺激学生进行思考,诱导学习动机。 | ||||||||||||
讲授新课,分析重点 |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4.国力的强盛 | 学生看完书后完成学生课业“知识结构”部分 |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很多内容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提到,可以说是对前几课学习的总结。因此,可以略讲 | ||||||||||||
过渡 | 指导学生找出教材中关于明清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扩大的数据,设问:人口膨胀,劳动力过剩,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如何转移? | 学生回答:手工业、商业 | |||||||||||||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产生时间:明中叶以后2、产生地点: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3、特征4、表现3、特征:手工工场、商品生产、雇佣劳动情景创设法: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设问:(1)如果你们是施复,赚了银子后怎么做?(2)规模扩大了,人手不够了怎么办?(3)施复夫妇在扩大生产规模前后有何区别?表格比较法: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地点、表现,可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 | 情境教学把枯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解释转化为师生共同感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其间的三个小问,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参与活动,自己走进历史。 表格比较法,使得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真正理解知识 | |||||||||||||
过渡 | 资本主义萌芽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说明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速度怎么样?这是为什么呢? | 学生答:缓慢 | |||||||||||||
三、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类比法:用“施复夫妇扩大再丝绸生产规模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或者“你要开一家工厂需要哪些条件?”这一问取代“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条件是什么?”问题分析法:1、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占主导地位(市场、劳动力)2、官府的沉重剥削(市场)3、重农抑商政策(资金、劳动力、市场)4、“海禁”政策(国外市场)学法指导:分析原因,应该先寻找到问题分析的角度,抓住规律。市场、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国内外环境等要素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分析,也适用于工业革命或对世界近现代史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读图法、材料分析法::读《清代鸦片战争前周边形势图》,结合教材文字材料,总结“海禁”政策实施的背景。讨论法:你如何看待“海禁”政策? | 学生积极回答:技术、市场、资金、劳动力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得出各个因素分别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条件。 | 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之一是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原则。就是说,在课堂上所讲知识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利用类比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可以达到化远为近,化难为易的效果。把具体的知识讲解上升为规律性的总结,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按照历史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图片直观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直观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 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 |||||||||||||
课堂小结,理清线索 | 利用本课标题进行小结,设问:近代前夜指什么?发展指什么?迟滞指什么?最后强调正当中华帝国处于彷徨时,西方国家陆续经历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成定局,危机即将来临。 | 此小结使学生理清思绪,并且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 |||||||||||||
当堂练习,学用结合 | 当堂练习:题目选自配套练习《学生课业》 课后练习:完成《学生课业》“过关训练”和“提高训练”的选择题部分。 |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当堂练习、当堂讲解,达到及时运用、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体现了教学的时效性。 |
附:板书设计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消耗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上,板书的质量非常重要。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
----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时间
2、地点
3、特征
4、表现
三、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因素
1、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
2、官府的沉重剥削
3、重农抑商政策
4、“海禁”政策
五、说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1、体现量力性原则。本课教学从理科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课程标准和会考纲要的要求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教学中积极给学生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达到化远为近,化难为易的效果。2、体现实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线索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因果关系。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突出,且详略得当。充分利用手头的教学资源(如《学生课业》),课堂上及时消化难题,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具体历史问题分析中总结历史问题分析的规律,不仅对学生理解本课重点内容有帮助,也为接下来学生分析学习同类历史现象提供了一个思维的角度。文章
来源学科吧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