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科吧
课件
五年级语文略读课也能上得精彩说课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略读课,也能上得精彩。
(一)
记得我走上讲台的第三年,参加了沙坪坝区小学语文的赛课活动,要求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略读课文《鲁本的秘密》。文中的小主人公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作为节日礼物,历尽艰辛,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找麻袋换钱,最终实现了愿望。
这是篇略读课文,怎样才能上出略读课文的特色?
我把困惑向指导老师倾诉,然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实地的调查,发现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及教材的修订,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达成一致的认识是:略读课文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于是我们决定进行大胆地探索。(二)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课改以来,崔峦老师针对教学目标虚化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目标要明确、实在,要围绕简明的教学目标有层次地教学。我们反复地钻研教材以后发现课文前的一段阅读提示对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话中包含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读读课文,想想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做了多少努力才攒够了钱,另一个是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这两个问题一个涉及到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一个涉及到表达顺序的问题,这恰巧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崔峦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的观点。于是我惊喜地发现:阅读提示可以成为学习略读课文的切入点,可以此为依据,确定重点教学目标。
(三)
目标确定后,我认为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因此,我的策略二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更倾注于多放手、多自悟、多交流。因为有这样的理念支撑,所以在试讲时我们就感受到了孩子们积极地读书、交流,很有热情,而困惑也由此产生了。几次试讲我都发现学生在回答“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做了多少努力才攒够了钱”这个问题时,有一些体会,但体会不深刻。记得有个孩子说他从“鲁本跑了2公里才换回2个5美分的硬币”一段中体会到小鲁本跑了很远的路,很累,很不容易。但从他面无表情的发言中我感觉这种体会并不是发自他内心的,这种累与不容易好像与他毫无关系,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自读自悟以后的体会显得琐碎、零乱,就像散布在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散布在文章的每一个角落,缺乏一种有效的整合。我迷惑了,略读课文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肯定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这样一来这么感人的文章却感动不了人,这么优美的文字会变得如此的苍白,学生的回答会如此的零乱,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四)
记得课标针对高年级的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要求:能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如何从看似平凡的文字背后挖掘出它深层的含义?略读课文自读自悟的度应该怎样把握?我不断地思考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学生最感兴趣的写鲁本跑了2公里换回两个5美分的段落,发现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两个奇妙的数字“5美分,2公里”,我迅速地拿着笔在纸上写着数学公式:5美分=1个麻袋,小鲁本需要5美元,5美元=(500)美分=(100)个麻袋,100个麻袋啊,多么惊人的数字。再看看2公里,到底有多远呢?我专程坐出租车回家,发现2公里,相当于从三角碑一直快走到西南医院这么远的一段路。此时,2公里成了一段生活的经历,抽象的5美元也变成了形象的100个麻袋。我从迷茫中清醒,孩子们为什么感悟不深刻,那是因为他们找到重点词句进行自读自悟的同时,我并没有思考怎样做有效的引导,让他们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表达效果,我错误地把自读自悟理解成了放任自流,基于这种认识,我确定了第三个策略:这个策略主要是提醒自己教学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但教师应在关键处做有效引导。带着这份难以言喻的喜悦,我走上课堂。我就把他们最喜欢的这一处描写中的这两个数字提出来作为一个引导的点,当孩子们通过数学换算发现鲁本要找寻100个麻袋时惊呼了起来,当他们联系生活经历理解到跑了2公里这么远的路才找到两个麻袋时,都震惊了。此时此刻,文字不再苍白,变成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体会到了该怎样自读自悟,举个例子,当他们说到小鲁本“在街头游荡,努力地寻找对于他来说无异于珍宝的麻袋时”,他们透过文字,发挥想象,想象着鲁本可能去了又臭又脏的垃圾堆,可能卷着裤脚在臭水沟里打捞浸湿的麻袋,他们的想象让“努力地寻找”这五个字充满了生机。孩子们的发言震惊了我,原来有效的引导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能为孩子的自读自悟打开一扇天窗。
语言文字的感悟落实了,但孩子们的回答依然零乱、琐碎。就在我又一次陷入困境的时候,指导老师轻轻地点拨我说:“在研读人物时,要把人物形象树立起来。”小鲁本是个怎样的形象?我再次读课文,找到了这段文字。我反复地品读着,目光牢牢地锁定在了“脏兮兮、汗涔涔”这两个词语上。我回忆着试讲时孩子们的发言,发现他们那些零零碎碎的答案其实都能归结到“脏兮兮、汗涔涔”这一形象上。于是,孩子每答一点我都引导他们透过这一点去想像鲁本“脏兮兮、汗涔涔”的样子。有孩子说鲁本不畏路途遥远跑了2公里去换钱,所以会“脏兮兮、汗涔涔”;有孩子说鲁本不辞辛劳拼命地做家务所以变得“脏兮兮、汗涔涔”;有孩子说,鲁本终日在街头游荡,寻找那犹如珍宝的麻袋,又怎能不“脏兮兮、汗涔涔”?而这“脏兮兮、汗涔涔”只是人物的表象,在这样的表象下我们会探索到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呢?于是我再顺着这样的思路引导孩子:因为爱母亲所以他要筹钱买胸针,因为爱母亲,所以他甘愿忍受“脏兮兮、汗涔涔”。原来这个“脏兮兮、汗涔涔”的背后竟站着一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形象。所有零乱、琐碎的回答在“脏兮兮、汗涔涔”的引导下整合了起来。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有效的引导,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体现。
(五)
正因为鼓励孩子自读自悟,也注重教师的引导,课堂上,孩子们情绪高涨、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这一幕犹如夏花般绚丽多姿,课堂需要这种热闹,这份激情,但同时也需要一种秋叶般的静美,让孩子在宁静中用心灵慢慢地去体验,去感悟,语言的点拨是一种引导的方式,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熏陶也是一种引导的方式。于是,在学习“送胸针”这个片段时,我把图画、文字、音乐交融起来,让孩子静静地去欣赏1分钟,让我们重温这静静的情景。
在这一分钟里,孩子们的神态越来越专注,在沉思中感悟爱的真谛。感谢这一分钟,带给我对有效引导的新的认识:课堂如水,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潮迭起、波澜起伏是一种美,那是情感的张扬,个性的解放;在教师的引导下默默无声、水平如镜也是一种美,那是情感的内化,无声的熏陶。因此,我的策略四是:教师要注重引导方式的多样化。
(六)
时至今日,这堂课的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它们在我心中沉淀,让我有了这样的一种认识:教学略读课文要关注阅读提示,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但不能忽略关键之处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引导方式的多样化。略读课,也能上得精彩。
来源学科吧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