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说课稿 内容页

六年级语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评课稿

文章来
源学科吧课件六年级语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评课稿
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柳老师上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十册第五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的经过,赞扬了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教材语言朴素、叙事清楚、层次清晰,洋溢着荡人心魄的爱国心、华夏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钱学森在美国有金钱、地位、名誉,可当他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当时祖国那么贫穷和落后的情况下,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这种爱国的种子应该洒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上撒播。
是的,柳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语言感悟中播洒爱国的种子。即从语言文字入手,朗读感悟文章蕴涵的情感;以情感为牵引,分析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即从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语言内容,再从语言内容的理解学习语言。
柳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感悟大于感知,情感的感悟训练得十分到位,把一个忠心爱国的钱学森,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整堂课深深地围绕着一个“爱国”展开,以情感人,训练得十分出色。我深深地被柳老师的那堂课所感动了,所以在这里我主要来谈一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课堂教学洋溢着人文性
柳老师淡化分析,引导学生逐层地感悟。语文本体观认为: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抠词抠句。柳老师的课正是这样,他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设计教法,环节不多,却针针见血。整个课堂教学安排新颖独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全文共四个环节,(1)揭示课题,导入情感,(2)研读艰辛,体会“坚强的意志”,(3)文本对话,体会赤子之心,(4)升华情感,体验幸福激情。(5))拓展文本,丰满人物形象。这些环节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1、从初读中领略情。上课一开始,柳老师就指着课题,让学生畅谈对“终于”一词更深的体会后,以简短而又沉重的话语把学生导入了课文的情感,奠定了全课的基调:
2、从研读中动真情。在围绕“为什么说终于回来了”这个问题的探究下,柳老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动笔在文中划找钱学森回国艰辛的相关词句,品味词句,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从研读中总关情。柳老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就是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获得情味感,意蕴感。
在“文本对话,体会赤子之心”这一环节中,柳老师抓住“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句话的“一切”一词的再三地品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学森要求回国的坚定与炽热的爱国之情,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决态度。通过个别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激起爱国情感的共鸣,有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一字一句,字字浸润着回国的艰辛,语语包涵着爱国的情怀。
4、从研读中领悟情。柳老师非常注意,让学生在“切己体察”中感悟,就是从自己身上求取,就是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只有真正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才是真感悟。如:在感受美国当局对钱学森迫害手段之卑劣,钱学森斗争意志之坚强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柳老师特地从外面找了一些有关监狱里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折磨。还有联系自己的实际,让学生谈谈体重下降15千克是什么概念,还有,在通过看了解放初期新中国的旧貌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钱学森在美国过着怎样的生活,等等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切己体察中感悟到钱学森那份浓浓爱国情,悠悠赤子心。
5、从研读中抒写情。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你才能更深切地感悟到遣词造句之真义,某篇布局之技巧,绘形摹状之韵致,表情达意之魅力,柳老师通过深情言说创设表达氛围。如:(4)升华情感,体验幸福激情,这一环节,教师激情导入,抓住钱学森踏上国土,回归母亲怀抱时的泪花,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体会钱学森此时的百感交集的心情,教师巧妙抓住学生已被撩起的情感,设计了颇有训练价值的说话训练。这样的练习设计,揉合了课文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大的训练容量,两个说话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训练的容量和力度。
老师让学生感情说话训练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课题。此时,学生设身处地,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喊出了内心肺腑之言:“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幸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之水已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柳老师始终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去体验、感悟人物的感人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洋溢着荡人心魄的爱国心,华夏情。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语文是一个异常丰富的信息系统,教材不是唯一的信源,课堂不是唯一的“信道”,教学时补充的一些有震撼力的钱学森轶事,为丰富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而学生的背景世界越广阔,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资源的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感悟。如:课中,新中国初期旧照片的展示,监狱里各种声音的感受,以及课堂最后“xxxx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出现,都无不拓展了文本,丰满了人物形象。(以及“留学生滞留不归”现象。)
三、语言设计巧妙而富有感染力
气势磅礴的排比式语言让人荡气回肠,课中不乏听到柳老师那巧妙的导语,煽情的引言,如:在指导读“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一句时,柳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引语:当……当……当……,在柳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情感已经呼吁而出了。
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感为主线,把语境、情境融为一体,积极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不仅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深刻地体会到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心,而且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感悟过程。
总之,柳老师上的这节课是一节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是文本与资源相辅相成的课;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我认为这堂课上得是成功的。文章来
源学科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