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说课稿 内容页

高二语文《师说》评课稿

文章
来源学科吧
课件

高二语文《师说》评课稿


  xxxx年4月7日,昆五中的王**老师和经开区一中的赵**老师在经开区一中同课异构,上了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师说》的两堂研究课。

  两位老师是基于“议论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课题背景下上的这两堂课,因此两位老师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做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王老师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让学生学习《师说》的论证方法,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的议论结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落实教学目标,其中对文章中心论点到底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还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仿写来引出第二段中三组对比论证的作用也颇具巧思。

  赵老师则采用让学生运用逆向推导的方法,从第四段思考韩愈为何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生写文入手,寻找文章的论点,学习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利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经典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论证结构,然后在此建构上让学生自选论题,拟出论证提纲。教学设计有新意,讲练结合。

  两位老师教学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教学的点均落在了文章结构的分析上。语文议论文教学中,让学生把握作者论证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这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师说》是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那么,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否等同现代议论文。我们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结构分析是否妥当,而“起承转合”虽是古代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但用在《师说》上是否得宜,因为“转”在《师说》一文中并不明显。古文的教学应有古文的味道,而如果我们一味强调结构,是否会把古文的韵味丢失。且文言文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现代文是否一致,《师说》中的类比论证颇具思维特色,就如《劝学》中的譬喻,《过秦论》中的铺陈,讲出文章特有的思维方式,借一点古人的思维智慧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培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师说》中是否只能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完成。第三单元教学说明中提到“阅读时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王老师教学中对三组对比作用的思考,赵老师教学中对“道”的理解我觉得都是很好的触发学生思维的点,但遗憾的是两位老师都没有过多深入。两位老师教学中都引用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作为时代背景的解说,那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写文章讨论从师的问题,你会如何立论,为什么韩愈要这样立论?三组对比,韩愈为何要选“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其子与其身”、“巫医乐工百师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不能用其他的吗?文章中韩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么,韩愈认为的老师是什么,“道”又是什么,要解的“惑”是关于什么的?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关注作者写作的针对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以及其中的文化、思想

  两堂课引发我们诸多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思考的天地,交流共进!

文章
来源学科吧
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