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说课稿 内容页

二年级数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说课评析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二年级数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说课评析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2页例1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六第1-4题。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主要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节课的观察对象从具体物体逐步抽象到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主要从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增强对“图形与几何”领域数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引领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出发,选择讲台上的长方体投票箱引入,并直接呈现问题“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原有认知的拓展。后续的“练一练”和“练习六”中的相关练习都围绕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教学内容以及练习内容的编排都能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基本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使学生正确辨认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会到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说教法学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充分尊重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从开始的图片猜测到后面各种层次、侧重不同的实物观察,我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思考、验证等活动过程。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时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于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因此,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激活学生,让他们始终处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多元观察。鉴于观察物体这一特殊的教学内容,理应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教学时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思考,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并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3.合作交流。不同的学生观察物体的感受必然不尽相同,教学中,在学生自主观察后,我都会及时组织学生就个人观察的结果互相交流,有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以及全班同学集体交流,运用这些不同的交流方式旨在分享不同学生观察物体的感受,提升观察物体的经验。

【说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基于上述认识,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本课时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观察,激发兴趣

新课开始,我开门见山,首先用课件逐一出示从投票箱的右面、上面和前面拍摄的照片,指名猜测照片上拍摄的可能是什么物体?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揭晓答案,同时引发思考:为什么都是投票箱,但我们拍摄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待学生简要交流后揭示课题: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一猜”的活动快速调动起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心向,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猜测中,思维也随着步步跟进,初步积累起“观察物体”要全面的直观体验。

二、实物观察,内化方法

教材仅是个例子,受版面的限制,它不可能呈现更多的物体让学生展开观察,但我们的课堂却可以向四面八方打开,课堂中,我尽可能多地呈现不同的观察物体、场景,以丰富学生的观察体验。因此,这一环节,我分为四个层次展开:

首先,在揭示课题后,我便将学校大队委换届选举时的投票箱实物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自由观察讲台上的投票箱,并同桌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然后抛出教材上的问题:“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让多名学生到讲台前尝试指出哪里是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在全体学生都能正确无误地辨认投票箱前面、右面和上面之后,板书:前面、右面、上面,接着追问:从投票箱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这里允许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述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投票箱的形状,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简要小结观察的方法,如眼睛要平视物体、观察时头不能动等。

学生初步学会区分长方体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后,我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练一练”第1题)身边长方体或正方体学具,最终聚焦文具盒,让全体学生把自己的文具盒放在课桌上,走下座位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形状各是什么。最后,选择几名同学带着自己的文具盒进行全班交流。

在这一轮观察之后,我用课件出示练习六第1题洗衣机和电冰箱的图片,让学生指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知识,他们大多能正确地辨别,随后师生小结:生活中一般把物体有门的这个面称为它的前面。

至此,我们观察的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都有典型特征,这样的物体,学生的观察时可以更多地凭借生活经验。接着,我们将有典型特征的实物抽象成单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练一练”第2题),它们的前面没有门,或者说从不同位置观察,没有明显的标志。这里同样放手让学生自行观察,并集体交流正方体和长方体前面、右面和上面的颜色,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对于没有特殊标志的长方体、正方体,通常把观察者正对的面称为前面。

这一环节,引入大量的观察素材,通过观察投票箱、文具盒、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等实物,洗衣机、电冰箱不同面的图片,引领学生内化观察物体的一般方法。

三、换位观察,全面感受

在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之后,为有效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将学生的视线继续拉回讲台上的投票箱,在先前无意观察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分别坐在投票箱的前面和右面观察,然后交换观察位置,再次观察,集体交流各看到哪些面?通过交流明确:坐在投票箱的前面只能看到投票箱的前面,坐在投票箱的右面只能看到投票箱的右面。

有了这样的经验后,我及时追问学生:如果一次想看到更多的面,可以怎么办?接着组织四人小组交流方法,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变换位置实际观察、交流观察结果及体验。通过这次观察、交流明确: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投票箱,看到的面数是不同的,但站在一处,最多可以看到投票箱的三个面。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质疑:为什么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初步理解:因为长方体六个面正好分为三组,每组两个面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前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这一环节有意要求学生不断变换观察位置,亲身体验观察位置的不同可以观察到的面数不尽相同,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学生的观察体验,在提炼观察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一般经验。

四、组合观察,拓展延伸

课堂进行到这儿,学生已基本达成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巩固学生的认知成果,我结合教材练习(练习六第2题)出示一个正方体木块,让学生从不同位置分别观察正方体木块,进一步确认:从正方体每个面观察,看到的都是正方形。然后在刚才的正方体木块右边再添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木块,成为一个组合形体(练习六第3题),先引导学生从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观察,随后出示教材中的两幅图形:与,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两幅图各是从哪一面观察的。在全体学生正确判断后,再次变换添加的正方体的位置,让学生分别将添加的正方体木块摆放在原来正方体木块的前面、后面、左面、上面,组织学生分别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各种组合形体,交流观察结果。通过交流进一步认识到:拼法不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不管哪种拼法,站在某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3个面。

为进一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孩子观察物体的能力,我适度变换了一下观察物体,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组合而成的形体,如图:,指名学生介绍后,让学生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将观察的结果记在心里,继续出示,分别指名介绍三幅图各是从哪一面观察到的?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五、回顾反思,整合经验

在课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集体反思、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把课堂学习中零散的收获适度整合,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经验。

总之,在“让学”理念的滋养下,整节课我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课堂的时间、机会尽可能让位给学生,以学定教,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最终在多元的观察中学会观察。

评析:

本节课的说课设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让学”的教学理念。基于这一理念设计的教学方案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观察活动中学会观察

从图片观察到实物观察,再到换位观察,最后到组合观察,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可谓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达成学习目标。观察图片,试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地聚焦学习主题——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实物,意在让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并初步感知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同;换位观察,主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和所能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尽相同;组合观察,重在让学生体会到,拼法不同,从不同位置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能确认和辨别所观察物体的面所对应的视图,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互动交流中积累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重要的隐性知识,有助于学生显性知识的获得和数学思维的发展。作为一种过程性知识,数学活动经验未必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某些观察物体活动的过程,就一定会伴随生发并达到科学而全面的层面。事实上,只有历经充分的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和适时的整合提炼,才能有效催生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不难发现,老师通过有效介入,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活动中,对旧有的观察经验和生成的观察经验进行有效对接,与此同时,还促使学生在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的相互整合中获得进一步提升。

三、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猜测和思考中保持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注重在教学起始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快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猜测开始,引导学生猜测照片上拍摄的可能是什么物体,思考“为什么都是投票箱,拍摄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点燃兴趣之火。课堂中间的主体部分,教师则不断变换观察对象和观察角度,提出新的观察要求,逐渐增加观察的难度,让学生不断接受挑战,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基于观察作出判断和推理,比如“从某一个角度观察,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在思考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对整个学习活动持有高涨的参与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