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过秦论》说课稿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进行讨论)

同学们刚才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

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文章的疏通:

大家知道,在学习文言文时都会有拦路虎——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由于它们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不一样,阻碍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法:通过逐字逐句的串讲翻译课文,结合启发性提问,互相讨论(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文言词句知识。

四、熟读课文,讨论绘制结构图示,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

五、作业布置

1、教材练习第三题

2、附加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
①务耕织()守战之具()
②会盟()重宝()
③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土()
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
⑤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
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
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而谁何()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
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
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身死”后面省略了词;“为天下笑者,何也?”是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3、熟读课文。

六、板书(由于内容过多,我将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

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
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

学生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担负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划分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名词动用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动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出处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例句出处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出处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出处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
⑤遗(例句出处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⑥度(例句出处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度长絜大

    以上《《过秦论》说课稿》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过秦论》说课稿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过秦论》说课稿》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