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兵车行语文说课稿高三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兵车行语文说课稿高三

兵车行语文说课稿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学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回顾作者

杜甫的生平这里不介绍了,作为高三的学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既然杜甫被称作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则我们需要读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此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若条件不够就口述让学生做笔记,少量板书】

1、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下面是ppt示例】

【ppt示例略】

2、文章的艺术特色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四、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

五、赏析课文

歌行体的诗歌长于叙事,本文主要记叙了亲人送别征夫和征夫对诗人的倾诉。【学生读全诗,读全诗之前告之如下内容】

第一段(“车辚辚~~干云霄”),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道旁~~犬与鸡”),“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长者~~声啾啾”),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送别场景。】

车马声:兵车隆隆,战马嘶鸣,诉诸听觉

弓箭在腰:从视觉角度,说明队伍整装待发,就要被押送前线。

“爷娘妻子走相送”,他们送的是什么人?是青壮年劳力,家里的顶梁柱。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所以都扶老携幼,奔走相送。我们可以想象征夫的爷娘妻孩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呼喊寻找自己亲人的情景。“走”字用的形象(诗歌鉴赏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线,所以家人们追奔呼号,去做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没有明说,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就形象地概括了。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没了,不难想象当时的人有多少。不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送行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动词用得好,连用四个动作。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牵”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牵着即将离开的父亲的衣服,哭叫着舍不得分开。父母妻子不忍心亲人离开,但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开,又怕亲人一旦离开就成永别。一连串的动作最后落到一个“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别画面,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无奈的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腻入微。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尘土飞扬、哭声震天都说明受害家庭多,这真是一个社会悲剧。

2、在诗人笔下,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哭声冲天、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令人触目惊心。那这出人间悲剧的制造者是谁?——最高统治者,皇上。作者通过行人之口说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社会根源。

证据何在?【学生读第二部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汉武帝吗?暗喻唐玄宗。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却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做开头。杜甫在这里虽用暗喻,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他不怕杀头为百姓说话这一点值得人敬佩。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数词用得好。“十五”、“四十”说明服役时间长。“去时里正与裹头”,古代新兵入伍须装束整齐,用头巾裹头,象征行成人之礼。征夫们“归来头白还戍边”,“还”,副词用得好,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不料又被派去戍边。这两句还是说征夫无限期地超期服役。天宝年间,明皇昏庸,战事不断,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线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头发班白的老人都被征发服役。

伤财具体体现在哪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

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汉家”也影射唐朝。“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可以想象,连年征战,男丁都上战场了,没有劳动力,千村万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士兵称自己为犬与鸡,在哪种情况下,人会把自己不当人看?重压之下。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终于说出来。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西卒未休,大量的壮丁被征发,正是由于上文“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照应着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前后照应。

这四句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从抓兵和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双重灾难。

其实,战争的结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土地荒芜、生产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带给人心灵上的创伤。找出由于战乱,人们心理反常的句子。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而诗人却感叹: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却只能命丧沙场。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而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变了。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3、诗歌结尾,诗人用“君不见”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描绘了青海古战场的情景。【找同学描绘】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遍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这种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新鬼烦冤旧鬼哭”——互文。

结尾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

至此,诗人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六、结束语

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同类热门:

高三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范文

高三胡同文化语文说课稿范文

    以上《兵车行语文说课稿高三》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兵车行语文说课稿高三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兵车行语文说课稿高三》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