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腿与丑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美腿与丑腿》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高二阶段安排的“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美腿与丑腿》是富兰克林的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比论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两种人生观,肯定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否定了悲观的人生态度。作者重点分析悲观的人生态度给人带来的危害,告诫那些悲观的人必须改掉自身的恶习。短文写于两百多年前,但今天读来仍能让人感觉到它的现实意义。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文中提到的两种人生观就会存在;富兰克林所批评的悲观的人生态度仍然在影响着今天许多人的心灵,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对于今天的青年,这篇文章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本文的标题“美腿和丑腿”,巧妙地隐喻了文中提到的乐观和悲观两种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强化了说理的力度。
含蓄隽永的语言是说理性散文的重要内容,据此我将分析重点设定为鉴赏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隽永的语言;而高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理解相对抽象的生活哲理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者所阐述的“幸福者”与“悲观者”的不同之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设定为我上课分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能力培养目标:鉴赏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隽永的语言,提高鉴赏说理性散文的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者所阐述的“幸福者”与“悲观者”的不同之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把握文章的的观点,体会含蓄隽永的语言和精巧别致的构思。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设计
说理性散文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有身心的投入。为了能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说理意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拿着上面有一点墨渍的一张白纸,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人说看到一张白纸,有人说看到墨渍。我开玩笑的说:如果我是这张白纸,就会选择答案是白纸的人交往,而不愿意和答案是墨渍的人交往。同学都很纳闷,不知为什么。我告诉大家,答案在《美腿与丑腿》中,从而导入《美腿与丑腿》。
(二)介绍作家: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他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还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潜心练习写作,所有这一切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这些电学上划时代的研究成果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第一流的科学家。他在光学、热学、声学、数学、海洋学、植物学等方面也有研究,并有新式火炉、避雷针、电轮、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因而,他以仅读过两年小学的学历,被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他酷爱自由和平,反对战争,痛恨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主张维护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利益。《独立宣言》的修订者之一就是著名的爱国者、印刷匠、科学家、发明家、作家、外交家、画家、哲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他还经常探索许多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当时最渊博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与世长辞。在他出殡的那一天,为他送葬的人数多达两万,充分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他的痛悼之情。同时,不仅美国国会决定为他服丧一个月,法国国民议会也决议为他哀悼,表明了他不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大致了解作者观点。
[二]精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⑴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第一段即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对物、对人和对事的不同观点,是这些导致了他对人生的“苦”与“乐”的不同感受。(一句话概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不同观点导致苦乐两种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