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中的《铺一铺》一课是一节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数学美的好教材.本节课是新课标实验教材所新增设的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铺一铺的实践活动,探索密铺知识.密铺也称镶嵌,它是指一种或多种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的铺在平面上的现象.生活中的地板,地砖,墙壁,拼图,装饰画……中都存在着密铺.密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密铺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
本节课教材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呈现出学生所熟悉的几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铺一铺等实践活动探索发现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然后,再让学生综合运有所学的知识,用几何图形在方格纸上创作出新颖美丽的密铺图案,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说有很强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学生对于密铺现象并不陌生,对于密铺已经积累较深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圆形等等)也是非常熟悉的.
三,教学目的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发现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密铺图形的美。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全过程。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十分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基础,通过帮助小区选择地砖铺地面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铺一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如何铺地面,引导他们把注意的问题总结出来就得到了密铺的理性认识。当然也有可能会有学生用圆形或五边形这些单独不能密铺的图形来铺,这时又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出只用一种图形圆或五边形不能够密铺。在整个教学的设计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同时本节课设计本着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有力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五,说教法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是个性化的.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课中,这种个性化变得尤为明显.在《铺一铺》一课中,我考虑到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密铺的特点,设计密铺图案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让这种互动发挥重要作用。在本课中,我按照“实践——探究——欣赏——创作”的主线,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说学法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操作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活动中提高。在观察思考中感受密铺的特点,在想象猜测,实践验证中发现能密铺的图形,又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设计新颖大胆的密铺图案。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多种密铺图案。
1、观察、思考。
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案都是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
师:这些图案分别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指名回答)
2、引入课题。
师:关于密铺,你们还知道哪些?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有关密铺的知识。
板书课题:铺一铺。
二、探索新知
1、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如下图形(圆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让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
(2)动手操作、验证。师:我们可以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来验证刚才的猜测并获得结论。让学生利用
七、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扩展提高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三部分内容供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这三部分内容分别是:1,小知识:介绍密铺的历史.2,图片欣赏:欣赏美妙的密铺世界.3,小创作:小小设计师.三部分的内容将课堂知识扩展提高,延伸到课外的广阔世界中.不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也体会到数学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用数学的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震撼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