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力和运动》说课教案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学习者分析:对象和学习状态
教学对象:普通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从小学的对物理的“自然科学”的认知提升到一门学科的认识,并且已经对物理的通过实验和现象的解释来揭示本质的学习有了自己的见解。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接受主要是靠老师对一些现象的提出和解释来进行。而且本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和接受主要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和游戏来引出。而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线性运动和力的最基本的概念。
学习状态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4)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利用概念解释简单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实验精神(2)通过在教学中和学生的共同讨论培养学生从现象讨论到本质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思想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
而根据之前学习者的分析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n

bsp;游戏引入法:(2)通过物理现象进行启发诱导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方法,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由于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所以导入部份我考虑采用游戏引入:这个游戏叫“比谁更远”,游戏内容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弹橡皮的比赛,比赛要求是橡皮要贴着桌面不能飞起。而能弹的最远的组获得胜利。最后游戏的获胜者上讲台谈谈自己获胜的秘诀和看法。这时我希望这个获胜者能够通过游戏发现制胜的两个重要因素:(1)使用弹的力的大小(2)桌面的光滑程度,即摩擦的影响。特别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在运动的过程中摩擦的作用。
在总结前面那个游戏后,我开始演示ppt,通过ppt上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用力去推车,车会一直运动下去么?紧接着,随着学生的思考,引出古代圣贤亚力士多德的看法: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问学生的看法。这个时候,由于之前没有学习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很可能会同意亚的观点。这样,我就继续通过故事讲述提出伽利略的观点,顺水推舟地引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并且利用ppt进行演示。这时的学生已经被充分激起兴趣,但是由于ppt的演示实验是模拟的,与直观的教师的手动演示实验相比仍欠缺直观性和说服力,所以这个时候我将继续引出课本上的斜面实验,即P56的实验,并现场操作给学生看,给他们提供最直观的现象展示,引导学生去考虑两个问题:这三种不同情况的比较,说明了滑块滑行的距离和那几个因素有关?如果是在一个理想的光滑的地方,滑块不受任何形式的力,它的运动情况又应该是什么样的?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之后我希望在他们的总结中他们能够回答:越光滑的板滑得越远,滑块在理想的板上能够一直运动下去。让学生这时能够知道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接着,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并利用ppt投影介绍。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到正确到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上面整个部分的教学过程,我注重由问题到历史,并且用故事口吻来叙述整个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在教会学生这个规律的同时,希望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历史道德情操。
到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就已经教授给学生,在一段物理思想教育后,学生这个时候已经有些疲倦。这时需要一些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这时我继续选用实验法,这是通过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经验之塔中第5层的理论采用的。这时我演示图1所示的实验:用力猛击薄铁片(复写板)大家看到,铁片弹出,而铁片上的鸡蛋则掉进杯中,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学习新课题的兴趣油然而生.我问:为什么铁片弹出,而鸡蛋掉进杯中?又为什么铁片向斜下方运动,而鸡蛋则竖直落下?当学生想回答而又说不清楚时,我指出,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惯性的概念
 
这里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实验法,既能够重新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区别旧式教学中对物理概念的枯燥的直接灌输,是本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特色。之后通过对惯性的说明,引导学生自己解释刚刚的问题,并让学

生发挥思维,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利用惯性的概念进行解释,最后把这个作为课后物理探究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思考,总结,布置作业,课程结束。
板书设计:
时间安排:引入部分:15分钟,牛一教学:15分钟,惯性教学:10分钟。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效果预测: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以上《《力和运动》说课教案》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教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力和运动》说课教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