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认知
(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初级中学化学课本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主要反映氧气反应的某些物质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的方向,量化了教学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既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又是教与学的归宿。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1)说出通常所讲的“燃烧”的涵义。(2)记住可燃特燃烧的条件,知道着火点的涵义;(3)记住灭火的原理,并知道它是由燃烧条件推导出来的;(4)知道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懂得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几个概念之间的主要区别和联系;(5)知道生活中一些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现象,知道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德育目标:通过介绍自燃的实质,破除“天火”的迷信说法;使学生体验到“利”和“害”的辩证关系,能力目标:能够准确识到、判断具体体变化是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燃烧,并记住它们的区别、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肉容所列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都是指物质跟氧气化合,只是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
二、教法: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演示实验法
3、比较法
三、学法:
1、观察法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知识点,并将知识,并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把握清楚。
3、阅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计划安排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志学达标、对照目标课堂总结、达标测评,布置作业等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前提测评
1、燃烧时常伴随有哪些现象?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一样吗?
2、食物腐败、铁生锈等变化与燃烧在反应速成率上有何不同?
第二环节:认定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第三环节:导学达标
(一)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导达目标(1)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P18第一、二自然段,在阅读的基础上,用电脑再现“燃烧的现象”过程,引导学生归纳“燃烧”的涵义。然后,提问回答,教师讲解。
第一步:演示实验得感知
为说明燃烧的条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本[实验1——10]白磷的燃烧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中铜片上的红磷在实验进行不久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铝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的现象。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
第二步:讨论归纳明实质
在前述实验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同时展示思考讨论题(屏幕显现知识目标(2)(3)),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之后,利用屏幕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原理,加以证实学生的结论。
(三)指导学生,导达目标(4)(5)
在学生懂得“燃烧”的涵义,燃烧的条件后,直接展示目标(4)(5)要求同学们边看书这思考目标上的问题,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接着利用屏幕讲
解(影响可燃物现象产生的几点因素:与可燃物本身性质有交;与氧气浓度的大小有关;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解面积有关。第四环节:对照目标,课堂总结
第五环节:达标测评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课本P21——22、#2、3、4
2、复习课本P1——21参考本章小结的知识脉络。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1、、燃烧:P18
2、燃烧的条件:
(1)和氧气接触
(2)可燃物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
灭火方法:使可燃物
(1)隔绝空气或(2)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二)燃烧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与自燃
(四)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主要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能否达到着火点。
不同。
六、说效果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由于吃透了教材,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难点突出,教法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法指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程序设计新颖,可行性强。让学生生产积极的学习态度,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究,以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