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选自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构思,请各位专家和老师给于评审。
这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有思想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权利,但又因年龄和心理而没有发展成熟的青少年。但从他们的认知规律看,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既不能自然地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手段使它再现,更不可能去进行直接观察,因此让他(她)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本课属于经济史的类别,抽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他们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再加之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搜集信息的途径较多,这些有利于本课程的进行。因此在本课的讲授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质疑、动口,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的活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求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大胆质疑、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发表观点的论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因此我在设计和构思本课时,着力于使学生快快乐乐的自主学习,轻轻松松的探究获知。
二、说教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内涵三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三、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关键的一步,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新课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的观念,本着这一思想,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思考、讨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4)通过思考、归纳、讨论、想象、描述、课外收集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二是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
学习本时期先进的丝织、制瓷工艺和水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和辨难,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胆识,注重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初一学生由于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集中欠佳、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较薄弱,如何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的分析显然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点。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六、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
2、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团结合作,产生“共生效应”
4、善于辩论,探索创新
5、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
七、教学设计
1、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只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活跃思维,渴求获得知识。为此,本课讲授一开始,应用多媒体手段,大屏幕显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汉时期南方经济相当落后、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一段历史材料,并设置问题:(1)请大家说说看,今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发生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使学生带着渴求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合作、参与和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将学生分组,屏幕显示问题:
“小组讨论大比拼”
通过阅读教材51页、52页内容,你能总结归纳出我过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吗?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进行的最快;哪个小组的讨论的结果最好。教师在这环节中加以指导。并对讨论最快和做好的小组给鼓励,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注意力。同时,大屏幕显示问题答案的要点。
学生分三小组讨论: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有那些?
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景,设身处地的运用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丰富的想象力、认知社会溶入社会的目的。
大屏幕显示: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
鼓励学生扮演皇帝,自由到讲台上陈述各自的施政方案。这样就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案,对此,师生合作进行分析舍取,应充分肯定“大力引进和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这一方案。在此基础上播放相关媒体资料并进行分析说明。
4、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
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写出研究性小论文,主题自定,题目自拟,时间限定为10分钟。
5、激励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探究,深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广泛地查阅关于唐宋经济文化资料,将南北经济、文化发展历程,写成400—500字的小论文。
(附)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