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以及北方汉人的南迁,始终围绕着统一和民族融合这一历史主线索,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3、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说教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线索教学法
将本课分为两条主线索:即政治一条线、经济一条线,经济是主线、政治是辅线,两条线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
3、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纪录片片断、照片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5、师生合作教学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老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学习中注意联系旧知识,更重要的是联系当前的现实社会,使学生学会以史鉴今。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预习:如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上网查找相关内容等。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预习。
2、合作学习法: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学生是合作者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程序:
教学过程:
A、复习提问:
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B、导入新课:
出示清朝的地图指出当时经济繁荣地区,接着出示两晋以前历朝的都城。
提出问题:两晋之前我国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区域?为什么到了清朝时候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由此导入新课。
C、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板书)
1、西
2、福建地区的开发(板书)
西晋末年,朝政腐败,八王倾轧,北方的匈奴、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乘机发动反对西晋王朝的起义,史称“五胡乱华”。大批汉民被迫度江南逃,这年是晋怀帝的永嘉年间(307——313年),故史称为“永嘉南渡”。
南渡的百姓先是成群接队移居在江浙一带,及江西境内,后来南迁的人数不断增加,一部分北方汉人就翻山越岭进入福建,如传说晋江的地名,就是因晋代南下福建的汉人沿江而居得名的。1937年,在南安县丰州发掘了一座东晋永康三年(375年)的坟墓,发现了一枚:部曲将印“的印绶,说明当时确有人数众多的移民安居在闽南。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加快了福建地区的发展。
D、巩固小结:
依据政治一条线,经济一条线进行小结。
E、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板书)
1、西晋代魏和三国结束(板书)
2、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
3、西晋的灭亡(板书)
二、淝水之战(板书)
1、东晋的建立(板书)
2、前秦统一北方(板书)
3、淝水之战(板书)
4、东晋十六国对峙局面的形成(板书)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
1、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
2、福建地区的开发(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