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读后感 内容页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名人传

名人传读后感 本文简介:《名人传,》:呼吸英雄的气息作者:罗曼·罗兰一句话主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区服。一.邂逅大师1910年的一个下午,在巴黎的大街上,一个横穿马路的人让汽车给撞了,差点就被撞死。他就是罗曼·罗兰。那天他要是死了,巴黎也不会怎样注意到他,至多是在报纸上本地新闻栏里登一条小字:“汽车肇祸

名人传读后感 本文内容:

《名人传,》:呼吸英雄的气息

作者:罗曼·罗兰

一句话主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区服。

一.

邂逅大师

1910年的一个下午,在巴黎的大街上,一个横穿马路的人让汽车给撞了,差点就被撞死。他就是罗曼·罗兰。那天他要是死了,巴黎也不会怎样注意到他,至多是在报纸上本地新闻栏里登一条小字:“汽车肇祸,撞死一个走路的,叫罗曼·罗兰,年45岁,在大学里当过音乐系教授,曾经办过一种不出名的杂志《半月丛刊》。”但是幸好他没有死,否则人们不会知道,他会是一个怎样伟大的人。

二.

名著传奇

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于是他给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并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他制订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并先后写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

三.

剧情快览

本书分三传,分别介绍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诗人、诗人、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这三人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仍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贝多芬:“在伤心隐忍中栖身”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与世长辞。

米开朗琪罗“愈受苦愈使我喜欢”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蔽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托尔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列夫·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于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终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他创作出了《少年》(1857)、《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列夫·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上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深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坚定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体现了“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列夫·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1863~1869年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四.

人物形象

贝多芬:一个被命运作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认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米开朗琪罗:忧郁症患者,是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舍弃欢乐,享受痛苦的英雄。作者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开朗琪罗十分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和懦夫。心灵的折磨和奴隶般无休止的的劳作,使他的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

托尔斯泰:一个自我折磨,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的英雄。他很早就拥有了财富、名誉与地位,但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不断地忏悔,以至于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耄耋老者,客死荒郊。

五.

第三只眼

《名人传》很好地应征了苏轼的那句名言:古今之成大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贝多芬的一生,从光环笼罩的名誉鼎盛到人生低谷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代的悲惨,到老年时的痛楚,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作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它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快乐的执着,对于完美的追求,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一生。

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来生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需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一个有着过度柔弱的躯体和无法将其控制住的心灵的生命中。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他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度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脱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与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出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

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用它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了一部部能让我们紧跟着他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描写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也促使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撒播爱的种子。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能从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痛和灾难,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浮躁和急功近利取的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六.

头(jia)脑(ting)风(zuo)暴(ye)

请所有看到这里的语文课代表朋友完成以下练习:

《名人传》中,三位名人如果采取和现实稍微妥协的态度,就会极大地改善他们的处境。米开朗琪罗只知道工作,却不肯改善一下生活;贝多芬与资助他的朋友绝交,使自己陷入困境;托尔斯泰放着安逸舒适的日子不过,想到森林里去修行。你是怎么理解名人们这种“不识时务”的做法的?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如下

(1)语言通顺,流畅

(2)符合题意,不跑题,偏题

(3)字数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4)文体不限

TAG标签: